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天津卫战士小队探秘郑氏针法的传承之路

    2025-09-05    阅读: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天津卫战士小队探秘郑氏针法的传承之路

专家名片
郑嘉太,郑氏针法第六代传承人,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自幼跟随祖父郑魁山、伯父郑俊江、父亲郑俊武学习针灸,硕士期间师从天津中医药大学郭义教授、郭永明教授学习。熟练掌握各种传统针刺手法,临床疗效显著,并参与了《郑氏针法全集》等专著的撰写。

 
中医针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其中,郑氏针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精湛的操作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针灸界的重要流派之一。 2025年7月23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天津卫战士小队前往天津市河西区平安诊所,对郑氏针法第六代传承人——郑嘉太老师进行了专访,并进行实践观摩学习,切实体会郑氏针法的妙处所在。本次调研围绕郑氏针法的核心技艺、临床案例、传承模式及面临的挑战展开探讨,以期为中医针灸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 源起燕赵 针法无出其右
郑氏针法起源于河北省安国地区,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其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难经》,脱胎于元、明,并通过家族传承不断完善。郑氏针法创始于郑云祥和郑老勋先生,后由郑毓琳先生创立“针刺八法”,初步形成了郑氏针法。郑氏针法最终成熟于郑魁山教授,郑魁山教授总结创立了“温通针法”,并将八纲辨证、八法治病融合到针灸中,创立了针灸体系中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病八法,使郑氏针法体系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后经郑俊江教授等人,创新“通督热”“周天热”等技法,传承发展、积极弘扬郑氏针法。

郑氏针法是以热补凉泻手法为基础的传统针法,该针法临床上选穴少,穴少力专,针刺穴位以达到气至病所的治疗效果。郑氏针法强调“知针者信其左,不知针者信其右”,在操作手法上注重左手,即押手的运用。其贯穿于针刺手法全过程,包括针刺前的揣穴、按压、辅助进针,通过左右手的配合来得气、行气、守气,这是郑氏针法区别于其他流派的主要所在。
 
  • 眼妇病痛 落针妙手回春
郑氏针法在眼科、妇科以及脾胃相关疾病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郑老师慷慨分享了两例案例:治疗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出现的视力下降、畏光症状,郑老师在风池穴运用“过眼热”针法,精明和球后运用压针缓进法,配以在攒竹、太阳运用“二龙戏珠”针法等,在治疗20次左右后患者症状明显减缓;治疗腺肌症患者出现的月经量过多现象,郑老师点刺肾俞和次髎,后使用“温通针法”扎在关元、水道和归来等,在治疗8次后患者症状明显减缓。
此外,郑老师还通过实际操作介绍治疗相关疾病用到的穴位和针法,例如“过眼热”、“穿胛热”、“泻凉法”、“热补法”、“二龙戏珠”、“喜鹊登梅”等针法,使其鬼斧神工更为人所体悟。
 
  • 守正创新 传承与时俱进
郑氏针法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针法的学习。郑老师指出,由于临床门诊量较大,针灸医师多数情况下在针刺穴位之后难以辅以特殊的手法,并且针刺手法没有类似西医的临床试验,其不具有标准化操作流程,导致目前针刺手法的传承和发展并不顺利。而针法作为郑氏针法的关键,一如郑老师受家族熏陶,自幼跟诊学习,深刻了解体会到气感的把握、针感的变化等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现象,郑老师建议中医学学生若要在针灸方面深耕,仍然需要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辅以类似传统家传、师徒制的师承途径进行临床上的实践学习。
为深入了解郑氏针法传承的困难所在,前期小队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100余份。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于郑氏针法处于不甚了解的状态,仅有了解的一部分受访者也主要是通过家人或者朋友的口口相传,这也是大部分中医流派为人所知的宣传方式,由此可见以郑氏针法为例的众多中医流派在发扬和传承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尽管受访者多数表明对于郑氏针法的独特针法技艺抱以浓厚兴趣,并且愿意了解和学习,但是选择合适有效的宣传方法仍然需要慎重思考。

对于相关传承困境,以郑氏针法为例,郑老师提出“家传、师徒、院校、培训班并行”的传承发展策略,以便郑氏针法为中医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郑老师主张“守正创新”,例如在郑氏针法传承过程中,前人优化、简化了“烧山火”为“热补法”、“透天凉”为“凉泻法”,体现了“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以此为鉴,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和的创新发展。
 
结语
郑氏针法作为中医针灸的重要流派,其传承与发展既需要坚守“辨证施治、手法精妙”的传统精髓,又需与时俱进,借助科技与教育的力量突破瓶颈。正如郑嘉太老师所言,坚持守正创新,让更多人了解、掌握并应用这门技艺,才能使其真正惠及患者,让中医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