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远志队探寻吴门医派与孟河医派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远志队探寻吴门医派与孟河医派
2025年7月19日,为深入了解吴门医派的学术特色和历史贡献,探寻苏州(温病学派)与常州(孟河学派)的学术差异与互补性,薪火实践团远志小队的成员走进了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叶天士故居和常州中医药博物馆,开启了对江南中医流派文化脉络的探访之旅。
吴门医派
苏州中医药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吴门医派,源于金元四大家,至明清时期发展鼎盛。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位于景德路330号,原是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申时行的“赐闲堂”,后称之“春晖堂杨宅”。2002年,为弘扬吴门医派传统文化,振兴苏州中医药事业,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在此正式建成开放。
全馆共分五个展厅,第一展厅展示我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第二展厅介绍吴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和第四展厅是历代吴名中医及近代名医简介;第五展厅是资源丰富、形形式式的苏州地产药材。馆藏之丰富,是探寻吴门医派脉络的必去之地。
馆内详尽罗列了历代吴门名医及学术流派,其中,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的主流。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其医家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叶天士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河医派
常州市孟河医派博物馆位于常州市中医医院门诊七楼,是系统展示孟河医派历史文化的专题场馆。馆内设有医派之源、医派之成、医派之杰、医派之流、名医长廊、医派之继六大核心展区与健康养生馆、中药陈列馆、孟河四家墙、中医源流墙、老常州中医诊所布局墙等特色展陈空间,系统梳理了孟河医派的发展脉络。孟河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差异性
吴门医派的治疗特点有用药轻灵、注重固护肝脾、倡导攻补兼施、以后天养先天。
孟河医派则用药和缓醇正、平淡柔润。
同治咳嗽,吴门医派善用桑菊饮轻清透邪,选用辛凉透表、芳香化浊的药物,避免辛温燥烈之品,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思想。
孟河医派则善用费氏鹅梨汤,平正中和,药性温和,避用苦寒峻剂,以食疗入药,以和法缓治,润而不腻,清而不寒。
相同点
吴门医派与孟河医派同为江南医派,在治则治法与用药上也有相同点。
如治疗外科皮肤病,吴门医派认为应以芳香之品化湿、苦寒之品清热燥湿、淡渗之品利湿。用蝉衣、香薷、青蒿、牛蒡辛透于外;鲜藿香、豆卷、佩兰芳香化湿于中;川黄连、赤茯苓渗湿于内。遇到正气虚弱、脓出不多、盘根不紧之痈疽,以清透法治疗,用药如菊花、连翘、金银花、薄荷等,并辅以扶正之品。在孟河四家的医案中,用药上随处可见他们使用鲜品的痕迹,如鲜竹茹、鲜藿香、鲜佩兰、嫩前胡、鲜荷叶、鲜竹叶、鲜芦根、鲜藕汁、白莱菔汁、鲜百部等,大都是质地轻灵,有芳香化湿、清热透解功效。
不论是吴门还是孟河医家在用药上都重视鲜品的运用,皆因其芳香化浊之力较强,宣透疏散较佳。
互补性
病种互补:温病学派长于外感热病(如流感、疫病),孟河医派擅治内伤杂病(如脾胃虚弱、情志病),二者可覆盖疾病谱的不同阶段。
治法融合:温病学派清热养阴法可为孟河医派治疗阴虚内热型慢性病提供参考;孟河医派调和脾胃思路可辅助温病后期调理(如热病后气阴两虚)。
临床思维结合:急性期(温病学派)与恢复期(孟河医派)的衔接,如热病后期用孟河派的甘淡健脾法恢复正气。孟河医派重视的“体质辨证”可补充温病学派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方药互补:温病方药(如安宫牛黄丸)用于急症,孟河轻灵方药(如六君子汤加减)用于慢病调理,二者结合可形成“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体系。
吴门医派与孟河医派的差异源于其应对不同医学问题的历史背景,但二者在理论与临床上的互补性,恰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现代中医临床中,融合温病的“祛邪”与孟河的“扶正”思路,可更全面地处理疾病的全周期,尤其在复杂病证(如慢性病合并外感)中具有协同优势。
成果总结
通过此次实地探访实践,成员们深度体验了吴门医派与孟河医派文化,直观理解了中医理论的实际应用,加深了对吴门医派与孟河医派特色的认识,对中医药行业的传承困境与发展机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动力。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