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孟河青囊团寻访常州市孟河医派传承人郑光耀院长、蔡永华主任和陆炜青教授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孟河青囊团寻访常州市孟河医派传承人郑光耀院长、蔡永华主任和陆炜青教授
薪火相传访孟河,杏林流芳品真章
兰陵古墟,齐梁故里;源起东晋,葛陶余绪。地处长江之滨的常州孟河,素以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医学传奇闻于天下,不仅有“近代中医第一流派”之称,更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之誉。
薪火实践团孟河青囊团于2025年7月15日,慕名走进孟河中医医院(醇正堂),拜访孟河医派巢氏第五代传人郑光耀院长、孟河中医医院内科主任蔡永华医生和常州市中医医院主任陆炜青,探寻孟河医派的历史脉络,了解孟河医派主要的学术思想和诊疗原则,以继孟河之精神,以启学子之智钥。
访谈对象简介
郑光耀,孟河医派巢渭芳第五代传人,现任孟河中医医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孟河医派的传承工作,在孟河医派谱系修订和费、马、巢、丁四大家的历史传承上贡献显著。
蔡永华,师从孟河医派丁氏第四代传人丁一谔,现任孟河中医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兼任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员、新北区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工作超20年,擅长冬令膏方调治,主张通过膏方“调未病、治已病”,尤其对肺气虚、肾气虚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有丰富经验。
陆炜青,常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申春悌全国名中医工作室主任、孟河医派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江苏省康复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市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2020年至今参加了援鄂、援沪医疗工作,曾荣获江苏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述往思来,明体达用
历史脉络
孟河医派发源于江苏常州地区,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时期的葛洪,后经宋明时期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像许叔微、王肯堂、马荣成等有名的大家。并于晚清时期迎来鼎盛,且随着费、马、巢、丁四家的崛起,孟河也随之发展为地区医疗中心,全国各地的患者不远万里纷纷慕名而来,一时烜赫,舳舻衔接数里。其中,丁甘仁老先生更是开创近代中医教育之先河,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使得孟河医派桃李天下,名医云集。
当下传承
孟河医派目前的传承主要采用丁甘仁老先生创立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结合的方式,并由常州卫健委组织,通过从各个卫生医疗单位中挑选出优秀的中医师与孟河医派的老师结成师承学习关系,来传承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传承的前提是明确传承的内容。郑光耀院长言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流派最重要的是经验。蔡永华主任也言,不论是跟师学习,还是临诊抄方,都是为了将在院校中学得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吸收流派的理论、精神和经验,并发现亮点。
通运河脉,聚杏林英
学术思想
孟河医派作为中医流派之一,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还具有独特的诊疗风格——不拘古今中外各家学术之异,师古不泥,兼收并蓄,汇伤寒温病两大学说,熔经方时方于一炉,创寒温融合辩证之体系,开近代中医教育、学贯中西之先河。故其用药以和缓醇正,轻灵柔润为特点,其医家以内外皆精,治法全面而闻名。例如马培之以内科成名,却以外科见长,他的治法灵活全面,内服、外洗、敷、捈、点、吹皆备,丸散膏丹俱全,刀针之术俱精。
主要成就
孟河医派是中国最具活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不仅培养了大批像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等杏林骨干,还勤于著书笔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中医药遗产,例如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王肯堂的《六科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清代共有各类孟河医派古籍著作264部,其中医经类4部,伤寒金匮类29部,基础理论类1部,诊法类8部,针灸推拿类1部,本草类28部,方书37部,临证各科95部,养生类4部,医案医话医论42部,医史类2部,综合性著作13部。
青衿问道,素履致远
青年寄语
博学之
在问到对当今中医学子的寄语时,不论是郑光耀院长、蔡永华主任,还是陆炜青教授皆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夯实基础和博学多识的重要性。扎实的基本功是中医思维形成的关键点;是培养未来面对临床诊疗时千变万化疾病,分析判断能力的基石;更是提高悟性的不二法门。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文化功底也是成为一名好中医的前提。郑光耀院长于访问中就多次表达出对当今青年学子广泛学习有关中医中药如采药、炮制、熬药等等各个方面流程内容和注意事项的殷切期望。中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许多传统文化也常常蕴含着中医的智慧,因此郑光耀院长鼓励青年学子能多多接触国学、儒释道等充满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以为学习中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审问之
难点永远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而面对难点,除了需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外,更需要有足够的热爱和赤忱。这可从郑光耀院长对难点的看法中得知。在郑院长心中,难点从不是难点,而是推进学习创新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原动力;而是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深入学习的机遇。因此,无所谓难与不难,皆为悟道之所在。
慎思之
“医关人命,阔天三尺” 数百年来孟河医派始终以务存精要的学问追求和义在利先的品德操守作为传承不息的核心。不仅体现在辩证上强调“四诊合参”的全面性和重要性,在择徒上也始终以“德”为先,树立起“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的精神旗帜。因此慎思之不仅是要做到“慎下诊断”“慎开处方”,更是要做到“慎独养心”,做到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明辨之
孟河医派向来学有渊源、师古不泥;择善而从、兼收并蓄。这从费伯雄老先生在《医醇賸义》中对金元四大家的评价“学者用其长而化其偏,斯为得之”中便可看出。与此同时,孟河医派在继承基础上,又擅长改革创新、寒温融合、不拘一格。这也启示当今青年学子,中医的继承和创新之法便是融会贯通,博采众长。
笃行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蔡永华主任所言,若光有理论而无实践,临床用药时往往不知深浅,如附子毒性较大,一般不敢轻易用量,唯有通过跟师学习,临诊抄方,学习老中医的用药和各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思考调整,才能掌握关键因素,了解药物的特点。郑光耀院长和陆炜青教授也同样鼓励青年学子将理论、实践和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药食同源等方式,多多实践,方可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体会领悟理论。
结语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众矣。中医流派之所以能广传薪火、延绵至今,除了凭借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更是因为那颗永不改变的医者仁心。也正因此,在郑院长口中,孟河医派在当地无需额外的宣传,因为他们护着的这方百姓打心底里尊敬着、热爱着、认同着中医,信赖着这世代守护他们的医派传承。白衣执甲,青囊栽道;听诊如晤,素手连心,或许这便是流派薪火相传的意义所在。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