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卢奕达:用 Z 世代的语言,让傩文化 “潮” 起来

    2025-09-06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作为一名习惯刷短视频、玩小程序的 “95 后”,我以前总觉得傩文化这样的传统非遗,和我们年轻人之间隔着一层 “代沟”—— 直到这次去德江调研,看到铁坑村 “90 后傩戏创新团队” 的短视频,听到枫香溪镇傩面具工坊王师傅说 “年轻人能帮我们传得更远”,我才突然意识到:不是非遗 “老了”,而是我们没找到和它对话的 “语言”。这 8 天的调研,让我坚定了一个想法:用 Z 世代的方式,让傩文化 “破圈”,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份古老的文化。
 
我们在铁坑村遇到 “90 后傩戏创新团队” 时,他们正在拍一条 “傩面具雕刻 vlog”。团队队长小周举着手机,镜头对着队员小吴雕刻面具的手,嘴里念着旁白:“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铁坑村的傩面具雕刻,每一刀都是师傅传下来的手艺,你们看这纹路,是不是特别精致?” 小吴则对着镜头打招呼:“大家好,我是小吴,今天教大家认傩面具 —— 这个是‘开山神’,专门驱邪;这个是‘土地神’,负责祈福……”
 
休息时,小周给我们看了他们的账号数据:“我们运营这个账号快两年了,现在有十几万粉丝,最高一条视频有 20 多万点赞。” 他翻出那条热门视频,内容是安永柏师傅表演 “傩戏手诀” 的慢动作:“当时就是想让大家看清手诀的细节,没想到火了,好多网友评论说‘原来傩戏这么酷’‘想去铁坑村看现场’。” 小周说,刚开始拍视频时,也遇到过质疑:“有人说我们把傩戏‘娱乐化’了,不尊重传统。但我们觉得,先让年轻人‘看见’,才能谈‘喜欢’和‘传承’。如果连看都不想看,再尊重也没用。”
 
这句话让我特别有共鸣。我想起在枫香溪镇傩面具工坊,王师傅拿着 3D 打印的面具说:“我不懂什么是短视频,但我知道年轻人懂,能帮我们把傩文化传出去。” 当时我就想,我们这些学新媒体的学生,或许能做些什么。调研后期,团队讨论后续计划时,我主动提出负责 “傩戏青年说” 短视频项目 —— 我想把调研中拍的素材,剪成符合 Z 世代审美的内容,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傩文化的故事。
 
现在,我已经开始规划 “傩戏青年说” 的内容方向。第一期打算做 “傩面具特辑”,用 “快剪 + 卡点” 的方式,展现从樟木选材到手工雕刻、上漆的全过程,背景音乐用流行的国风歌曲,再配上字幕 “一块木头,如何变成‘神的脸面’?”;第二期做 “传承人故事”,把对安永柏师傅、王国华师傅的访谈剪成短片,突出他们 “坚守与创新” 的故事,比如安师傅教年轻人学戏、王师傅用 3D 打印辅助雕刻,让传承人的形象更 “接地气”;第三期做 “互动挑战”,比如 “傩戏手诀挑战”,邀请网友跟着视频学手诀,拍视频 @我们,优胜者送傩面具文创,增加参与感。
 
为了让内容更专业,我还特意请教了小周团队:“你们拍的时候,怎么平衡娱乐性和文化性?” 小周说:“关键是‘真实’。我们不编故事,就拍村里的日常、师傅的手艺、我们的学习过程,网友喜欢看的是真实的东西。另外,要多互动,比如在评论区回答网友的问题,根据他们的需求调整内容 —— 之前有网友问傩戏的历史,我们就拍了一期‘铁坑村傩戏 400 年’的科普视频。” 这些建议让我很受启发,我打算在 “傩戏青年说” 账号上,专门开一个 “傩戏小课堂” 板块,定期回答网友的疑问,比如 “傩戏有多少种面具?”“傩戏表演有哪些仪式?”,让科普更有趣。
 
在调研中,我还发现很多年轻人对傩文化的认知存在 “误区”,比如觉得傩戏 “吓人”“迷信”。有次我在村里遇到几个来旅游的大学生,他们说:“以前觉得傩面具长得凶,不敢看,今天看了表演,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故事。” 这让我意识到,短视频不仅要 “好看”,还要 “解惑”—— 我计划拍一期 “傩面具为什么这么‘凶’?” 的视频,解释面具的象征意义:“‘凶’不是吓人,是为了驱邪,保护村民,就像 superhero(超级英雄)的战衣一样,有力量感。” 用年轻人熟悉的 “超级英雄” 做类比,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回到学校后,我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建了 “傩文化传播小队”。我们打算先把调研素材整理好,剪出 3 期样片,然后在抖音、B 站、小红书等平台同步发布,测试不同平台的受众反应。之后,我们还想邀请 “90 后傩戏创新团队” 来学校做分享,教大家拍短视频、做直播,让更多同学参与到傩文化传播中来。
 
我一直觉得,非遗传承不是 “让年轻人变成老一辈”,而是 “让老一辈的文化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傩文化有千年的历史,有精彩的故事,有精湛的技艺,这些都是它 “破圈” 的资本。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