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的历史是文字,而亲身走过的记忆,才更刻骨铭心。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铭记抗战岁月里的不屈脊梁,传承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民族精神,7月10号至7月15号,“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实践团队前往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两处承载着民族沉重过往,却也闪耀着精神光芒的地方,开展为期 6 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历史温度,让红色记忆真正在心中 “活” 起来。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刚踏入纪念馆广场,高耸的 “灾难墙” 便映入眼帘,墙上 “1937.12.13-1938.1” 的黑色字体,如同历史的烙印,瞬间将团队成员带入那段沉重的岁月。广场上散落的 “鹅卵石” 象征着 30 万遇难同胞的生命,大家驻足凝视,神情肃穆,自发列队默哀。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不同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沉重,这里更多的是 “为理想献身” 的崇敬与力量。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重要殉难地,近 10 万革命先烈在此献出了生命。26 岁的共产党员邓中夏,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写下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19 岁的郭纲琳拒绝 “悔过”,用指甲在牢房墙上刻下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的血书…… 团队成员被烈士们的事迹深深打动。
实践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红色的种子已在团队成员心中生根发芽。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