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近四十天的访学之旅,早已落幕。回想七月十日那天,从飞机窗外第一次望见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仿佛就在昨日。从最初的兴奋激动到如今的依依不舍,从初来乍到的陌生到如今的熟悉与眷恋,这段时间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与友情,更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体验。
在与清华大学社会所陶逸骏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了台湾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范式,这不仅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我对社会科学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参加第二十一届吴大猷科学营的过程中,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AI与生物医疗的结合、医学与科技伦理等前沿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弥足珍贵,他们分享的学术经历与成长历程让我深受启发,使我重新思考“学问”二字的真正意义。大师们的谦逊、专注与执着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精神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除了校园中的学习与交流,我也有机会走访台湾多个城市与县市,亲身体验这座岛屿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风貌。在南投,我终于见到了课本中多次出现的日月潭,并亲自品尝了香气馥郁的台茶18号;在高雄,我冒着细雨参观了依山傍海的中山大学,感受到南部港都的热情与活力;在兰屿,我参观了达悟族的传统文化建筑,感受原住民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在垦丁,我则站在台湾最南端的海岸线上,望着眼前湛蓝的太平洋,内心充满了感动与敬意。
这段旅程,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访,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心灵的成长。两岸青年携手同行,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分享生活体验,彼此学习,互相启发。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也将在我今后的学习与人生道路上持续发光发热。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与支持的人,感谢山东大学和经济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清华大学的热情接待与用心安排,感谢所有同行的伙伴们带来的温暖与陪伴。愿“‘清山’依旧在”,祝愿山东大学与清华大学友谊长存,愿未来有更多机会与两岸的朋友们再次相聚,共同书写青春与梦想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