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吕政晗
近日,来自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的六名学子——吕政晗、刘林达、张浩瀚、丁雨航、李航、胡锦岩,组成的“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创新实践团队”,于8月16日至30日前往山东大学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部,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深度实习实践活动。此次实习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让同学们在“超级工程”的第一线增长才干、锤炼本领,为未来投身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是世界建设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海底道路隧道,其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高,超前地质预报作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眼睛”,在整个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山东大学作为该项目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其项目部承担着为隧道施工精准“把脉”的重任。实践团队的到来,为项目部注入了青春活力,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世界级工程难题的绝佳平台。
实习期间,在项目部工程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六名团队成员迅速了解了工程概况、超前地质预报的原理方法、常用设备(如TSP、地质雷达、超前钻探等)的操作流程以及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他们不仅认真聆听技术讲座,积极参与方案讨论,更在实践中展现了山大学子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团队成员们克服了隧道内潮湿、闷热、噪音大等不利因素,严格按照项目部安排,轮流进入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钻爆区挖掘现场进行实地学习。深入掌子面,他们亲眼目睹了现代化钻爆设备的精准作业,亲身感受了地下工程的宏伟与艰辛。在现场,工程师们结合实际工况,详细讲解了不同岩层的识别、断层破碎带的应对策略、爆破参数的优化以及实时监测数据的解读,让同学们对课本上抽象的地质构造和施工工艺有了直观而深刻的理解。“当站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隧道掌子面,感受到岩石的坚硬和地下水的渗漏,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团队成员刘林达在实习日志中这样写道。
除了现场观摩学习,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到项目部的日常工作中,协助工程师们进行数据整理、图表绘制、报告撰写等。他们主动思考,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就预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与工程师们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潜力。项目部负责人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动手能力强,有朝气、有想法,为团队带来了新的思路”。
为期半个月的实习虽然短暂,但内容丰富,收获满满。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项目部的实习经历,是一次难得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不仅让他们对海底隧道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有了更全面的掌握,更被一线工程建设者们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深深打动。他们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交通人,肩负着建设交通强国的时代使命。
吕政晗同学代表团队表示:“这次实习让我们从校园走向了工程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山大‘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的深厚底蕴。未来,我们将把实习中的所学、所思、所感带回校园,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创新实践团队”的实习活动,不仅是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宝贵机会。相信这段难忘的实习经历,将成为团队成员们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工程领域中不断探索、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