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瓷都探秘寻根脉 青玉鉴权守匠心丨东南大学青玉鉴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寻文化根源,守护工匠精神

    2025-09-09    阅读:
    来源:东南大学青玉鉴权实践团
瓷都探秘寻根脉 青玉鉴权守匠心丨东南大学青玉鉴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寻文化根源,守护工匠精神
(通讯员:田晶,摄影:团队成员)
当指尖点触陶瓷的刹那间,七十二道窑火的密语正在缓缓苏醒。东南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青玉鉴权实践团带着跨越时空的文化使命,踏上了这片承载中华文明基因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实践团不仅亲手体验陶瓷制作的过程,更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展开深度对话,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聆听匠心背后的文化坚守。
 
 
 
实践团先后走进小陶然陶艺体验中心雕塑瓷厂拼贴工作坊陶瓷手作坊,沉浸式感受陶瓷从泥到器的升华历程。双手沾着泥土,成员们尝试揉泥、拉坯、修坯、刻画、釉下粉彩——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与协作。有队员在一次次失败中感慨:“原来每一道曲线、每一笔纹样,都是来之不易的。”
 
 
 
碎瓷拼贴体验中,同学们将残缺的瓷片重组为全新艺术作品,于“不完美”中读懂再生与创新的可能。青花的淡雅、釉里红的浓烈、粉彩的绚丽,在拼接中交织出别样的韵味。有时一片瓷的弧度恰好能构成花瓣的曲线,有时几块残片的裂痕意外拼出山水的轮廓——这种偶然与必然的交融,让实践团深刻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
 
 
 
实践团在实践过程中专访了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辉、三宝半闲堂主理人徐颖星、高级工艺美术师孙辉陈智猛等多位深耕陶瓷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聆听他们关于传统、创新与保护的真诚分享。
江辉老师坦言:“泥与火的艺术,是景德镇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其作品既承袭传统青花之雅韵,又融汇现代审美,形成“工致中见灵动”的独特风格;徐颖星女士则聚焦现实困境,强调法律保护对激励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年轻创作者的作品,需要更完善的知识产权意识来护航;陈智猛老师注重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他认为,墨彩瓷绘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
这些面对面的交流,让队员们意识到:非遗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建立一套尊重原创、保障权益的现代机制。传统匠人并不抗拒变革,他们渴望在法律的守护下,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团队成员在实践过程中走进景德镇研学中心、景德镇陶瓷大学润心馆、景德镇三宝村党群服务中心,之后带着实践成果返回家乡,开展“回访母校、传递新知”系列活动。未来,青玉鉴权实践团继续深入非遗现场,向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用年轻的语言记录、宣传非遗陶瓷文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摸瓷都的千年匠心,成为非遗传承的新力量,让景德镇的窑火永远炽热,瓷韵永续流传。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