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非遗传承!南京工程学院学子赴常州研学,解锁梳篦里的匠心密码
暑假期间,南京工程学院“非遗探寻实践团”走进常州梳篦非遗工坊,开启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之旅,用青春视角触摸传统工艺温度,让千年梳篦技艺在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实践团首先来到常州梳篦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系统了解梳篦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发展脉络,亲眼见证“宫梳名篦”曾作为宫廷贡品的辉煌历史,以及“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博物馆内陈列的象牙梳、描金梳、木刻梳等百余件展品,让同学们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湛细节。
随后,实践团走进梳篦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近距离观摩梳篦制作全过程。从选料、开齿、打磨到描金、彩绘,传承人向同学们详细演示了梳篦制作的28道核心工序,尤其强调“打磨要做到梳齿光滑无刺,彩绘需贴合传统纹样神韵”的匠心标准。在传承人指导下,同学们亲手尝试梳齿打磨与简单纹样绘制,尽管初次操作略显生涩,但每一道工序都倾注着对非遗工艺的敬畏。
实践尾声,同学们结合所学,尝试设计融合现代审美的梳篦纹样,并与传承人交流“非遗年轻化”的想法。“以前只知道梳篦是梳头工具,现在才明白它藏着这么多文化故事。”实践团成员小李说,未来会继续关注非遗,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梳篦文化。
沉浸式体验+创新思考!南京工程学院常州梳篦实践: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
这个暑假,南京工程学院“非遗活化实践小队”奔赴常州,以“学习者+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深度参与梳篦制作与文化推广,为传统非遗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活动以“理论+实操”双线展开。前期,小队成员通过查阅文献、采访当地文化学者,梳理出常州梳篦与民俗、戏曲、书画的关联,制作成《梳篦文化手册》;实践中期,小队走进梳篦生产基地,从最基础的“选木”学起——辨别黄杨木、桃木等不同材质的特性,学习根据木材纹理规划梳齿密度,再到使用传统工具进行梳齿切割、手工打磨。“单是打磨这一步,就需要换3种砂纸,反复打磨20多次,才能达到‘触之无棱’的效果。”非遗传承人王师傅的话,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匠心”二字的重要性。
实践结束时,小队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10把亲手制作的梳篦及《梳篦文化手册》,希望让更多同学了解这门传统技艺。“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传播非遗的起点。”小队队长丁冠宇表示,未来会继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更多人看见传统工艺的魅力。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