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的“遇龙数韵乡见未来”本科生暑期三下乡团队,走进桂林市阳朔县骥马村,聚焦当地民宿发展特色与旅游服务现状开展实地调研,旨在通过专业观察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提供参考。
骥马村依偎在遇龙河畔,青峦叠嶂间流水潺潺,“水绕青山山绕水”的独特景致让这里成为阳朔乡村旅游的热门地。团队抵达后首先与骥马村村委展开座谈。“现在游客来得多了,但大家找特色民宿、问游玩路线的电话天天不断。”村支书翻开登记本介绍,民宿产业已形成规模,线上预订成主要渠道,民宿协会规范着行业沟通与经营,但信息不对称仍是突出问题。双方围绕民宿规模格局、游客结构特点、服务短板及智能化发展方向等话题深入交流,为调研找准了切入点。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书记交流学习 黄思敏摄
随后几天,团队成员分成小组走访村内15家特色民宿。在一家主打古风体验的民宿内,明末清初风格的雕梁画栋间挂着素雅汉服,老板娘正指导游客穿戴。“我们每周组织汉服拍摄活动,客人穿上衣服在庭院假山旁拍照,特别出片。”她边整理服饰边说,民宿还参与重阳节敬老活动,常向游客介绍村史民俗,不少客人反馈“住得舒服,还能感受到人情味”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民宿老板 刘德瑜摄
在另一家新中式风格民宿,前台工作人员正为游客手绘骑行路线图。“省外客人居多,他们最看重住宿舒适度和周边环境。”工作人员介绍,民宿虽未设置手工体验项目,但房间配备观景露台,清晨推窗可见晨雾漫山,回头客占比达三成。走访中多位经营者提到,游客对非遗项目关注度较低,便捷交通、干净卫生和自然景观是选择住宿的主要考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民宿 梁锦婷摄
调研中团队发现,骥马村民宿转让现象较停业更常见,不少外来经营者带来新理念。“我从广东来这里开民宿三年,把城市民宿的管家服务模式带了过来。”一位民宿主说,村里每月组织的旅游服务培训涵盖经营规范、安全急救等内容,政府推行的明码标价制度也让消费环境更透明,游客投诉量逐年下降。
经过连日调研,团队梳理出关键数据:省外游客占比超七成,住宿选择中环境因素权重达65%,近半数游客希望获取更精准的民宿特色推荐。这些一手资料为后续分析民宿发展瓶颈、提出优化建议奠定了基础,让这场扎根乡村的实践调研更具现实意义。
(通讯员:黄思敏 梁锦婷 刘德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