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6日,重庆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王红旭团支部”志愿者团队,跨越盛夏的烈日与骤雨,在虎溪街道花马社区持续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专业体育教学+趣味运动体验”为核心,开设篮球、武术、健美操、跳绳、乒乓球、羽毛球六大特色课程,不仅为社区孩子带来系统的运动技能指导,更用青春活力点燃孩子们的体育热情,让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在夏日社区深深扎根。此次活动遵循“基础筑基—技能进阶—趣味深化—成果巩固”的递进节奏,各阶段教学衔接紧密且重点突出。

活动前期,志愿者聚焦运动基础打磨,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篮球课上,志愿者逐一手把手纠正运球、传球、投篮的手型与脚步细节,从“掌心空出,手指贴球”的持球姿势,到“膝盖弯一点”的运球屈膝动作,确保每个孩子掌握规范要领;武术课创新采用“握石击水”“推窗望月”等生动比喻,拆解拳、掌、勾基础手型与弓步、马步等步型,让抽象技巧变得直观易懂;健美操以欢快音乐为纽带,志愿者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带动全场,孩子们在集体舞动中初步建立节奏感;跳绳从单跳、双脚跳逐步过渡到分组接力,乒乓球按基础分设初级班(颠球、挥拍)与进阶班(步法移动、简单对抗),羽毛球则专注握拍与架拍纠正,六大课程同步开启,为孩子们打开通往体育世界的大门。

随着活动推进,教学进入技能进阶阶段。志愿者针对前期学习情况优化内容,强化实战应用能力。篮球课实施分组教学,依据孩子技术水平差异指导运球变向,通过对抗训练让孩子们在攻防较量中提升反应速度与控球稳定性,后续更引入三步上篮,用“一大二小三起跳”的口诀简化动作,帮助孩子快速掌握;武术课在复习基础手型步型的基础上,先拆解五步拳前半段“起势—马步冲拳—弹腿冲拳—马步架打”等招式,结合攻防含义讲解发力点,后期再教授五步拳后半段与少年拳第二套内容,让孩子们逐步构建完整套路认知;乒乓球聚焦左推右攻技术,后续引入搓球和拉球,志愿者逐个指导动作细节;羽毛球融入步伐折返跑等体能训练,开展正手发球、原地及移动正手挑放等专项练习,持续提升孩子的球感与动作精准度。为避免教学枯燥,志愿者全程融入趣味元素,让技能学习更具吸引力。羽毛球课通过抛球接拍游戏,将握拍训练转化为趣味挑战;武术课用“蹬石头”引导孩子蹬直后腿、“出拳伸直,力从腰传”强化动作规范;乒乓球课以“小螃蟹移动”比喻并步,用“握住小鸡蛋”形容握拍姿势,生动的表述让孩子快速理解技巧;跳绳课组织“看谁跳得多”“高抬腿比拼”等小竞赛,健美操课上孩子们互相提醒姿势、完成动作后集体鼓掌,课堂上的欢声笑语让运动不再是单纯的训练,更成为充满乐趣的成长体验。

活动后期,志愿者重点开展成果巩固与拓展,确保学习效果长效留存。各项目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动作连贯性与稳定性,武术课上孩子们能完整连贯完成五步拳与少年拳片段,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课组织小型模拟对抗,让孩子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所学;同时,志愿者根据孩子反馈调整教学强度,针对部分孩子步型不稳、发力不连贯等问题开展一对一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进度。即便期间遭遇骤雨,志愿者也迅速将课堂转移至屋檐下或社区活动室,始终保障教学不中断。

十天的实践里,孩子们的成长肉眼可见:从最初面对运动的羞涩胆怯,到后来主动围在志愿者身边追问“明天还练吗”;从动作生疏、频频出错,到能自信展示所学招式、在对抗中积极拼搏,汗湿的衣衫与灿烂的笑容,见证着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从萌芽到蓬勃。志愿者们也在教学中深刻感悟到,体育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快乐与力量的传递,是对坚持、协作等品格的塑造。

此次“三下乡”活动,既是重庆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王红旭团支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高校专业资源服务社区、助力青少年成长的有益探索。未来,团队将继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模式,把体育的活力与青春的奉献精神带到更多社区,让运动成为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