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怀着对历史文化探索的渴望和对社会实践的热情,有幸加入了学院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安徽省合肥市,开展了为期一周以“探寻城市文脉,感知时代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足迹遍及李鸿章故居、包公园、逍遥津公园、巢湖湿地、合肥老城区等十余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鲜活现代气息的文化节点。这段旅程远不止于游览,它是一堂行走的、生动的思政实践课,让我深刻触摸了合肥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与现代心跳,在观察、访谈与服务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1.穿越历史长廊,在文脉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的第一站,我们便置身于李鸿章故居的深宅大院。透过那些珍贵的文物与史料,我仿佛看到了晚清那段复杂曲折的历史画卷,对这位毁誉参半的合肥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立体和辩证的认识,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相连。在包公园,肃穆的氛围和流传千古的包公故事,让“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精神从书本上的概念化为一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我心中,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吏治思想和廉政文化有了直观的感悟。
漫步在逍遥津公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历史典故与如今市民休闲娱乐的祥和景象交织在一起,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回响,而是可感可触的城市背景。穿梭于合肥的老城区,那些斑驳的墙壁、狭窄的街巷以及仍在营业的老字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市井烟火气。这一系列的参观学习,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历史代入感和文化认同感,让我真正理解了何为“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它源于对自身历史深刻而清醒的认知与敬畏。
2.拥抱绿水青山,在生态考察中体悟发展理念

当我们从历史街区走向浩瀚的巢湖湿地时,视野和心胸都为之开阔。在巢湖湖畔,我们不仅领略了“八百裡巢湖”的壮美风光,更在指导老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中,了解了合肥市在巢湖治理、生态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看到湿地中栖息的水鸟、精心规划的生态步道以及清澈的湖水(或正在改善的水质),我切身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实践伟力。这让我认识到,城市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完全能够并行不悖,甚至相得益彰。这次生态考察,将宏观的国家政策与微观的地域实践连接起来,使我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变得更加具体和深刻。
3.投身志愿服务,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我
我们的实践并非走马观花。在包公园等景区,我们团队协助工作人员进行文明旅游的引导和宣传活动,耐心提醒游客爱护文物、保护环境;在老城区,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街头访谈等形式,调研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看法和建议。这个过程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一开始的羞涩开口到后来的落落大方,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有效交流,如何团队协作高效完成一项任务。这些能力的提升,是课堂学习中难以获得的宝贵财富。
4.反思感悟展望,于知行合一中明确方向

“三下乡”活动虽已结束,但其带来的思考仍在延续。这次实践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合肥: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迈向“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勃勃生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保护与发展在这里协同。
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让我摆脱了“象牙塔”的局限,真正脚踏大地,去倾听历史的声音,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去关注社会的发展。我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知行合一,方为真知。这次实践经历,坚定了我未来要将个人所学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信心和决心。
回到校园,我将带着这份收获,更加珍惜学习时光,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同时持续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传承中华文脉、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次合肥之行,必将成为我大学生涯中最绚烂的篇章之一。
至此,滁州学院赴合肥市文化宣传实践小队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