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团委与海沧区团委的指导下,“侨乡文脉探索队”走进厦门市海沧区档案馆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探寻侨批档案的整理保护与活化路径。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与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侨批从征集入馆到服务公众的全流程。
步入恒温恒湿的档案库房中,一阵凉意袭来。“因数量尚在积累中,我们暂将侨批归为一个大类。”工作人员介绍道。队员们也观察到,这些家书多以繁体字书写,字迹中夹杂着旧时简笔书法,辨认难度颇高。面对岁月的侵蚀,工作人员对侨批进行了专业的修复,使得这些侨批能完整展现在大众眼前。当队员们问及内容解读,工作人员坦言:“字迹辨识和系统内容梳理仍是待攀的高峰,目前仅整理出侨批图册。”这使队员们深刻意识到,展柜中每一封清晰可读的侨批,背后都凝结着档案守护者的匠心。
图为档案库中的侨批 董依婷摄
转入展馆中的侨批展示区,队员们注意到所有展品均以“进馆编号”排序。工作人员解释了这一独特逻辑背后的现实考量:“自2013年起,我们持续发布征集公告。作为综合馆,我们不仅征集侨批,也会征集其他史料和有价值的文物。现在公众的档案意识逐步增强,这让我们近年收获颇丰。但侨批流入时间不可预判,按生成时间编号操作难度极大,所以我们只能按照侨批的进馆时间编号,初步标注收发人、时间及地点。”这份“动态归档”的智慧,折射出基层档案机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守护历史的务实策略,让历史碎片的收集永葆开放性。
在与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中,档案工作的文化使命逐渐清晰。针对华侨口述史的整理工作,队员们提出疑问。工作人员坦言馆内尚无侨批主题的口述史:“需亲历者口述,现多为后人代述。”这折射出抢救记忆的紧迫性。
图为工作人员为队员讲解侨批的编号工作 董依婷摄
档案馆更是生动的教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我们设计了一些体验课,”工作人员详解流程,“比如档案除钉——去除金属塑料附件、线装缝纫——三孔线装订技法、档案的简易装裱。”这不仅让历史记忆在青少年中传承,也让我们对档案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谈及档案数字化发展路径时,工作人员表示高速扫描仪是当前纸质档案数字化的主力,而曾经使用的微缩技术,因流程繁琐已经被时代所淘汰。这启示队员们技术应运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图为队员们在厦门市海沧区档案馆前合照 朱槿书摄
参观结束,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纸短情长”的分量。一封封家书承载的不仅是汇款凭证,更是华侨“家国同构”的赤子之心——既有捐赠学堂的桑梓情深,也有心系亲人温饱的拳拳牵挂。队员们感慨侨批保护亟待专业化攻坚。侨批是华侨群体的“集体日记”,也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基因密码。厦门海沧档案馆在资源受限下的坚守与创新,让我们看到基层文化守护者的担当。这些记录寻常百姓家事的信纸,拼凑出的正是民族走向世界的壮阔图纸。青年学子当以专业之力,守护这些穿越烽火与汪洋的“信使”,让历史告诉未来何为根脉、何为乡愁。
撰稿:侨乡文脉探索队 王心怡
摄影:侨乡文脉探索队 董依婷 朱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