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赴豫探黄河脉络,以青春力量护母亲河

    2025-09-04    阅读:
    来源: “大河安澜” 黄河生态文化发展寻迹与护河行动实践团
        2025年8月中旬至下旬,河海大学 “大河安澜” 黄河生态文化发展寻迹与护河行动实践团深入河南郑州、开封两地,开展为期十余天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走访政府部门、调研生态景区、走进校园课堂、扎根乡村村落、探寻文化场馆等多元形式,全方位探究黄河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现状,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访部门、探景区,解码黄河生态治理实践实践团首站走进开封市水利局,与工作人员围绕水资源优化配置展开专题座谈。通过水利局展示的灌区沙盘,团队成员清晰掌握当地各灌区布局与水资源分配情况,顾书畅、马千骅等成员还就引黄灌溉成效、流域生态变化等关键问题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为后续实践报告积累权威一手资料。

        在实地考察环节,实践团先后前往柳园口渠首闸河滩、黑岗口黄河文化广场、柳园口黄河湿地风景区及金明池调蓄水库等地。在柳园口,团队拍摄记录 “地上悬河” 独特地貌,聆听当地居民介绍大坝公园建设等保护措施;在金明池调蓄水库,成员们实地观察到水库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整洁的景区建设,顾书畅、顾紫瑶、陈姝含、刘佳慧、马千骅还与景区清洁人员攀谈,详细了解水库日常生态管护细节,直观感受黄河水利建设与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果。

        进课堂、走村落,搭建黄河保护沟通桥梁为推动黄河保护理念从娃娃抓起,8月17日,实践团走进开封市五一路第一小学,开展黄河保护知识宣讲活动。团队成员精心准备图文并茂的 PPT、科普短视频与实物展示,向同学们生动讲解黄河基本概况、生态价值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互动环节中,趣味问答引发同学们热烈参与,顾书畅、马千骅与孩子们围绕 “节约用水小妙招”“如何保护黄河生态” 等话题深入交流,让环保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同时也锻炼了团队的科普传播能力。      
        乡村是黄河治理的重要阵地,实践团专程前往开封市柳园口乡和尚庄村,开启沉浸式调研。在 焦万岭、郭桂花等村民指引下,团队探访了具有特殊意义的黄河42号坝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此视察黄河 “悬河” 状况,并留下 “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 的重要嘱托,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团队成员驻足纪念碑前,深刻感悟党和国家对黄河治理的重视。此外,实践团还考察了林则徐主持修复的 “林公堤”,从这段承载百年治黄史的大堤中,体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治水精神。

         访谈中,村民们深情讲述和尚庄与黄河共生的故事:从过去 “坝上人家” 汛期担惊受怕,到2000年全村整体搬迁住进规划新村;从昔日黄河大堤 “窄陡泥泞”,到如今 “加宽绿化、宛如公园”;从依赖黄河航运谋生,到水闸修建解决灌溉难题实现 “四季不缺水”…… 这些变迁生动展现了黄河治理的民生温度。同时,村民们也提出期待:希望引入力量承包开发黄河游览区,规范引导村民摆摊经营,让黄河生态资源更好转化为乡村发展效益,实践团认真记录诉求,计划纳入后续调研报告。 探场馆、传文化,挖掘黄河精神时代价值为系统梳理黄河文化脉络,实践团走进郑州市黄河博物馆。馆内丰富的文物展品、历史文献、河道示意模型与照片墙,全方位呈现了黄河流域的文化起源、防汛工程建设与现代化数字治理成果。成员们驻足观看古朴的黄河号子与羊皮筏实物,围绕 “黄河孕育的历史文明”“当前生态问题及应对” 展开热烈讨论,收集了大量一二手资料,深化了对 “黄河宁,天下平” 厚重内涵的理解。

         此外,实践团还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制作发布黄河文化短视频、图文推文,向广大网友传播黄河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知识;走访黄河沿岸红色足迹,挖掘抗日根据地、物资运输等红色故事,将红色精神与黄河精神相结合,增进当代青年与母亲河的情感联结。 总结实践收获,锚定青春使命十余天的实践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作高效,不仅将课堂理论知识与黄河治理实践深度融合,更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调研等方面收获颇丰。大家深刻认识到,黄河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发力。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赴豫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成长历练,未来将继续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专业知识为支撑,以实际行动践行 “治水兴邦” 的责任担当,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河海智慧与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