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提县河滨社区的红领巾小课堂内,白色方巾整齐叠放,靛蓝、粉紫、鹅黄等染料错落摆放,橡皮筋与手套静静等候——一场关于传统扎染的非遗体验之旅,正由塔里木大学“心若向阳 次第花开”伴童心同行志愿服务团悄然开启。7月16日,志愿者们带着这门古老的“绞缬”技艺走进课堂,为社区青少年打造了一场“指尖生花”的手工盛宴,让传统工艺的魅力在孩子们的巧手中绽放。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以“一块白布如何变魔术”为引,用生动的讲解揭开扎染的神秘面纱。从古代先民发明“绞缬”用于服饰印染,到云南大理、四川自贡等地区各具特色的扎染风格,再到如今扎染在服饰、家居装饰中的现代应用,图文结合的介绍让孩子们快速走进扎染的文化世界。随后,志愿者现场示范核心技法:对角折出尖角纹路,风琴折叠出整齐褶皱,螺旋拧转打造晕染效果,再用橡皮筋按不同间距绑扎——每一个步骤都细致拆解,还特意提醒“绑扎松紧会影响花纹疏密”“染色时间决定颜色深浅”等小技巧,让孩子们轻松掌握创作关键。

领取材料后,孩子们瞬间点燃创作热情,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有的孩子认真模仿螺旋折法,将方巾紧紧拧成“小陀螺”,用橡皮筋层层缠绕出细密的纹路,期待染出像星空般的图案;有的偏爱几何美感,把方巾折成规整的长方形,每隔一段距离就用橡皮筋扎紧,想要做出类似“田字格”的规律花纹;还有的大胆突破,随手将方巾揉成一团、随意打结,笑着说“要做独一无二的‘惊喜款’”。
志愿者们穿梭其间,耐心提供帮助:帮力气不足的孩子拉紧橡皮筋,为纠结配色的孩子推荐“蓝白经典”“粉紫渐变”等方案,给折叠不平整的孩子调整角度。染缸前,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绑扎好的方巾浸入染料,看着白色布料慢慢吸饱色彩,从边缘到中心渐渐晕开,眼中满是期待。等待染料渗透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设计想法,猜测拆封后的成品模样,课堂里满是欢快的讨论声。

经过静置、漂洗、拆线等环节,一件件充满童趣的扎染作品终于“亮相”:有的蓝白交织,像夏日湖面的涟漪;有的粉紫渐变,似傍晚的晚霞;还有的带着不规则的“冰裂纹”,透着自然随性的美感。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比对、拍照,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志愿服务团负责人表示:“把扎染非遗带入红领巾小课堂,不仅是让孩子们体验手工乐趣,更希望他们能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工艺的智慧与美感,在心里种下传承文化的小种子。”
这场扎染活动,让河滨社区的青少年在指尖的色彩中触摸非遗温度。当孩子们带着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离去时,那份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与热爱,已悄然成为他们童年里一段珍贵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