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浸式观展:解码黑土生命密码
入馆内,弧形大屏先带来震撼视听:从黑土成因的动态演示,到“梨花飘香黑土情”的主题影片,把时光里的黑土地故事娓娓道来。讲解员站在“地球演化与土壤出现”的展板前,为学生们细数生命与土壤的羁绊——从原始微生物到现代农耕文明,六边形展块里的图文、实物,让抽象知识变得鲜活。学生们围站聆听,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思索,不时有人举起手机记录,或低声交流,在互动中搭建起黑土科学认知的框架。
玻璃展柜里,小瓶土壤标本排成矩阵,标签上标注着不同地域、不同特质的土样,它们是黑土地多样性的微观缩影;古朴陶罐中盛着的,不仅是岁月沉淀的泥土,更是先民农耕智慧的见证。学生们驻足观察,有人轻触展柜玻璃,似想透过屏障感受土壤温度;有人对着“中国土壤样本展示图”寻找家乡土样坐标,在“方寸之地”与土地根脉相连,更直观理解黑土地保护的区域差异与全局意义。
二、照片与故事间,读懂“梨树模式”
黑土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命脉”,但长期连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曾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梨树模式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创新采用“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覆盖地表,春耕时不翻耕土地,直接通过专用机械在秸秆覆盖层中播种。这一技术有效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被称为“黑土地的守护者”。
在“梨树模式”主题展区,绿墙之上的照片与文字,铺陈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探索之路:科研团队扎根田间的身影、农机在沃野作业的场景、新技术赋能丰收的喜悦……讲解员讲述着梨树如何蹚出黑土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平衡路径,学生们听得专注,更忍不住讨论起来——“原来农业科技可以这样接地气!”“保护性耕作里藏着这么多学问,我们专业能做些什么?” 墙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标语,成了最生动的实践注脚,让青春理想与乡土情怀悄然共鸣。
三、青春式作答:把论文写在黑土地
实践尾声,团队在“院士墙”前久久驻足——袁隆平、张启发等院士与黑土地的故事,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再抽象。他们与博物馆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承诺每月制作黑土地保护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开设#黑土守护者#话题。
离开时,博物馆赠给每个队员一袋黑土。队长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些天,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土壤标本,更是文明传承的温度。黑土地给了我们粮食,我们要还给她永续的生命力。” 这场跨越展厅与田野的实践,让“珍惜黑土、守护粮仓”的种子,真正播撒进青年心底。
从史前土壤演化到现代农业科技,从传统农具到智能农机,梨树县黑土地博物馆用两个主题展厅织就黑土文明图谱。而大学生们以脚步丈量、以双手触摸、以心灵体悟,让暑期实践成为连接课堂与大地的纽带,更让“黑土地保护”从博物馆的展板,变成青年一代知行合一的青春实践。当实践团队的背影消失在暮色中,博物馆外的试验田里,新一季的青苗正与他们共同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