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植文化自信、传承海阳非遗根脉、以青春担当弘扬秧歌文化。7月9日至10日,烟台职业学院“青助繁花”传承传统文化实践团踏上烟台海阳市的土地,开启了一场以“传习非遗活态+聆听秧歌文化”为双路线的文化之旅。
实践团成员深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市级非遗布艺及县级非遗海阳土陶的研习现场,通过与传承人深入对话,听其讲述秧歌起源、发展与传承的故事,为少年触摸传统文化、参与活态传承搭起桥梁。随后,实践团成员步入地雷战纪念馆与海阳市博物馆,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与地方民俗的交融。 (通讯员:郭雪婷 张博斌)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录入海阳大秧歌第九批县级传承人信息,助力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为保护非遗文化贡献力量。 张博斌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秧歌角色“王大娘”的扮演者市级传承人楼玉蓉,63岁的楼老师1993年就开始在村里扭秧歌并陆续参加各类演出,至今已30多年,参加过山东省日照秧歌大等各类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张博斌 供图
图为海阳市民俗专家李世宁和实践团成员一起讨论非遗文化的未来发展情况,他告诉成员们非遗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 张博斌 供图
图为成员们来到海阳文化馆学习海阳大秧歌,纪文清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6年,她指导成员们学习“小嫚”的“十字步”,每一处步伐、每一个眼神都十分讲究,动作的幅度都有严格要求。 张博斌 供图
图为秧歌角色“锢漏匠”的扮演者市级传承人姜洪力,他正在教授成员招牌动作“提沉步”,66岁的他,40余载以热爱深耕秧歌沃土,不仅荣膺山花奖,更秉持传承热忱,免费收徒授艺,让秧歌韵律在代代相传中绽放光芒。 张博斌 供图
图为传承人王明涛正在讲解花鼓的不同握法,自幼受家庭熏陶,开始习练秧歌和螳螂拳,16岁时拜本村大秧歌艺人王启林为师学习“花鼓”角色的表演。张博斌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66岁的姜洪力和63岁的楼玉蓉拍摄的定妆照,夫妻二人同台多年,致力于海阳大秧歌的发扬传承,是秧歌界的一对传奇。 张博斌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环宇秧歌艺术团,团长刁永清热情地为成员们讲解海阳大秧歌的发展历史,他和他的秧歌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开展秧歌传承授徒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徒弟。 张博斌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手艺人范绍宁,范老师经常做一些非遗的文创工艺品,他和实践团成员讲述了自己对非遗文创理解,将文化和现代的产品相结合能有助于增强文创产品的生命力。 张博斌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秧歌,培养小朋友的兴趣,积极传播海阳大秧歌传统文化。张博斌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通过教小朋友画秧歌卡通人物的方式来传播秧歌文化,让秧歌文化通过其他方式展现出更多生命力 张博斌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秧歌传承人们的合影。 张博斌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