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挟着盛夏的燥热,也吹来了学子们走出校园、拥抱社会的热忱。为响应中国计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这个暑假,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组成实践小队,怀揣着对基层治理的好奇与对非遗发展的关切,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实践之旅。
走进东阳市木雕博物馆开启文化感知之旅中国计量大学非遗数韵小队走进中国木雕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深度感知东阳文化魅力的旅程。

在中国木雕博物馆内,小队成员们有序参观各展厅。历史厅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质朴的木雕雏形,到唐宋时期工艺逐渐成熟的佛像木雕,再到明清时期繁复精美的建筑木雕构件。生活厅展现了木雕在建筑装饰、家具陈设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师厅当之无愧是整个博物馆的亮点之一,汇聚了众多木雕大师的顶尖力作。世界厅则让成员们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走访东阳市木雕城调研传统工艺市场现状在红木家具城,小队成员们走访了木雕城内的几家商铺。在一家经营仿古木雕家具的店铺内,学生们向店主询问产品原料产地、制作周期及销售渠道等信息,店长对于红木家具现如今的行情略感失落,但仍对未来的发展和机遇充满期待。
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推进与落实,东阳木雕城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正稳步前行。未来,它将如何在新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挖掘木雕艺术的潜力,拓展市场空间,吸引更多年轻力量投身木雕行业,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参观东阳市卢宅古建筑考察古建筑文化
小队成员们沿中轴线依次参观了肃雍堂、树德堂等核心建筑,重点观察了建筑的木构梁架、砖雕门楼和彩绘装饰。卢宅的建筑艺术堪称“三雕”集大成者。东阳木雕遍布梁枋、斗拱、雀替等构件,刀法圆润流畅,题材涵盖历史故事、花鸟鱼虫。卢宅完整保留了江南民居‘前堂后寝、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其规模与艺术性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堪称明清江南士族生活的‘活化石’。
深入林栖三十六院开展传统院落实践调研林栖三十六院深挖三单乡文化内涵,将蓝印花布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 。蓝印花布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印染艺术,在三单乡有着悠久历史 。单钰芳作为东阳市蓝印花布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带领团队在此推动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与发展 。如今,这里已建成蓝染、蓝印花布、传统纺织、银器等非遗手工作坊,以及多个非遗展示场馆及博物馆。在蓝印花布工坊,游客可以看到从刻板、刮防染浆、晒白坯、染色到晒蓝布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并亲手体验其中的手作之美。
参观陈一中和胡先民艺术馆感受非遗魅力陈一中艺术馆一楼陈列着陈一中大师的众多木雕佳作。其中,大型木雕作品《江南帝王州》吸引了小队成员们的目光。这件作品运用了多层叠雕的技法,精细绝伦,画面开阔,将江南的繁华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江南的独特韵味。小队成员们有幸对陈一中大师进行了采访,陈一中大师表示要想学习木雕就要沉得下来,要想真正在木雕界有一席之地,就要尽力长达几年的沉淀。
走进胡先民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充满创意的木雕作品。胡先民作为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多以木雕艺术的表现形式承载和诠释人文思想。在创作过程中,他不仅注重传承东阳木雕的传统技艺,还积极探索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
参观木雕小镇竺艺堂体会竹编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木雕小镇竺艺堂80后东阳竹编非遗传承人卢孝强于2019年创办,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分为技艺展示区、创作工坊、研学教室三大功能板块。作为东阳市首批认定的 “非遗工坊”,其核心使命是通过“保护传承+创新转化”模式,推动东阳竹编技艺的活态传承。采访过程中卢大师表示现代人的竹编手艺大都有所退步并且急需创新,现如今人们的编制手法远不及总编制手法的百分之十,并且现代人对于主编作品的审美还停留在以前就已经出现的作品上,严重缺少创新这一观念。
探访浙江东阳木雕小镇一品堂与小镇客厅:木雕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窗口一品堂内,小队成员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石头雕刻而成的印章,每一块印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印记,一品堂的石头印章在保留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的载体,传递着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在小镇客厅,工作人员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了东阳木雕的发展历史、技艺特点、重要流派以及代表性艺人。小镇客厅以全面的展示和丰富的活动搭建起木雕文化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相信它们将为东阳木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明秀工艺公司: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前行者明秀工艺公司创立至今已有18年,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东阳红木工艺的变迁与创新。主要生产农耕系列产品,像鼓风车、石磨、石碾、独轮车等微型农具摆件。这些产品不仅销量可观,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在对公司负责人何先生的采访过程中,何先生认为公司主要还是依靠一些老顾客定制来维持生计,靠线上宣传以及小镇宣传,现在的力度还远远不足。但他始终保持对新思路、新科技的开放态度。明秀工艺有望在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从木雕博物馆的历史年轮到卢宅古建筑的匠心沉淀,从蓝印花布的古韵留香到竹编技艺的创新探索,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践小队的东阳之行,不仅是一场非遗文化的深度感知之旅,更是一次对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近距离观察。无论是木雕大师的坚守、蓝印花布传承人的探索,还是非遗工坊的转型尝试,都让我们看到非遗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与可能性。这场实践之旅虽已落幕,但学子们对基层文化治理的关注、对非遗传承的思考仍在延续,而东阳大地上非遗与时代共振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