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24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赴江夏地区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水生蔬菜生产机械化岗位科学家张国忠教授的带领下,怀揣着对农业科技的探索热忱与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深入江夏区莲藕产业一线,先后走进江夏莲藕产业协会、农机公司等地,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实验,全面验证新一代莲藕采摘机的核心功能与迭代改进成效,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田间地头,为莲藕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泥中鲜藕”到“多元产品”,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江夏莲藕产业的“领头雁”——江夏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在标准化生产车间内,团队成员开启直播,带着广大网友们沿着生产全程观摩生产过程。从刚送达车间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鲜莲藕,到经过高压喷淋清洗、去除淤泥杂质的净鲜品,再到被切割、蒸煮、杀菌后加工成藕片、泡藕带等多元化产品,最后通过自动化包装成为待售商品,每一个环节都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价值跃升。总经理吴近货介绍,通过全链条加工,不仅解决了新鲜莲藕不易储存、运输损耗大的难题,更让莲藕的附加值大大提升,目前企业已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稳定就业,让“水中宝藏”成为乡亲们的“致富钥匙”。
实践团参观莲藕加工车间 马稚博 摄

实践团与祺良公司负责人兼江夏莲藕协会会长吴近货交流 巨樱粲 摄
“人工挖藕”到“机械采收”,科技赋能生产变革
在华友天宇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基地里,新一代莲藕采摘机的“实地实验”成为实践的重头戏。以往,莲藕采摘依赖人工下田挖掘,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也十分低下;而新一代采摘机通过优化挖掘装置与传送系统,在保证莲藕品质的同时,能实现莲藕的高效挖掘与分拣,每小时可采收1.05亩,莲藕净挖率达94%,效率提升了15倍。在唐锐楠博士的指导下,从调整挖掘深度、控制行进速度,到检查分拣装置的运行状态,团队成员轮流操作设备,亲身感受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变革力量。团队还针对设备在复杂田块(如淤泥较厚、莲藕分布不均区域)的适应性问题展开测试,记录运行数据,为后续进一步优化设备性能提供实践依据。
团队队员了解挖藕机的构造 茆笑笑 摄

挖藕机下田实验 唐锐楠 摄
“政策宣讲”到“需求对接”,扎根一线助农兴农
基地实验结束后,团队还深入走访了武当村、马蹄口村等十余座江夏莲藕核心种植村,与村支书、村民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倾听村民们的“致富经”与“烦心事”。针对村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团队成员结合所学,向他们普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武当村村支书徐美均向团队介绍了“企业+村庄+村民”的产销模式如何让莲藕真正转化为村民的实际收入。在机械化运作方面,部分村庄成立的农机合作社已初有成效,但是莲藕采摘仍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问题,实践团向其介绍了张国忠教授正在研发的挖藕机,华中农业大学校友、红卫村村支书李强对其展示了极大的兴趣,表示将在村内积极推广,以机械化提升推动产业提质。
实践团与武当村村委书记徐美均交流 茆笑笑 摄

实践团与红星村村委书记交流 茆笑笑 摄
从产业链延伸到科技赋能,从田间实践到农户探访,每一个环节都让“乡村振兴”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实践。在实践的最后,张国忠教授总结道:“今天的你们作为农业学子,更应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这就是你们的初心使命。”
文字|胡天宇 陈晓倩
图片|茆笑笑 巨樱粲 唐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