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乡音无界,青春有根:南通大学学子归川开设四川话传习课堂

    2025-08-24    阅读:
    来源:南通大学文学院龚云帆

  乡音无界,青春有根:南通大学学子归川开设四川话传习课堂

  大学生网报8月25日电(通讯员龚云帆)

  “老师,我晓得啦!'乌棒'说的就是乌鱼!”“'盘海'是螃蟹,我阿婆平时都这么喊!”8月23日至24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一人画馆”内,一场别具一格的“方言与文化”探索之旅在欢声笑语中热烈上演。南通大学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胡颖睿,趁着暑期返乡的契机,精心为家乡的孩子们筹备了一场为期两天、集趣味性与文化性于一身的“方言为舟·乡音传文”公益课堂。

游戏化教学:于““趣间解锁方言密码

  与传统语言教学迥然不同,此次课堂的核心亮点在于一个“玩”字。胡颖睿匠心独运,设计了多个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方言寻宝”猜词竞赛环节,主持人抛出“乌棒”“盘海”“丁丁猫”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孩子们则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生动的图画以及贴切的普通话提示展开激烈竞猜。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鲜活的地方词汇如璀璨星辰般,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乡音剧场”角色扮演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孩子们分组用地道的成都方言演绎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场景,例如《社戏》里邀伙伴一同去看戏的精彩对话。当“走咯,凫水去看戏咯!”“要得!”这些鲜活的方言台词从孩子们口中说出,书本上原本枯燥的文字瞬间变得鲜活灵动,仿佛穿越时空,将大家带入了那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知行合一:从语言到文化的深度沉浸体验

  除了趣味盎然的游戏,课堂还格外注重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胡颖睿巧妙地将方言学习与非遗手工、经典诵读有机融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文化盛宴。

  在“巧手工坊”里,孩子们一边聆听着用方言娓娓道来的新都棕编历史,一边兴致勃勃地动手编制小工艺品。指尖在棕叶间穿梭舞动,流转的是精湛的技艺;耳畔萦绕的是亲切的乡音,传递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杜甫诗会”上,孩子们用纯正的成都话深情吟诵“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方言那独特的音韵中,仿佛能真切感受到诗圣笔下成都的温润与诗意,领略到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

  “从来没想到语文课能这么好玩!我现在觉得说成都话可'洋气'啦,因为它能说出好多普通话里没有的那种韵味!”一位小学员在课后兴奋不已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青春赋能:为乡土文化传承注入蓬勃新活力

  本次活动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赞誉。他们纷纷表示,这种“玩中学”的创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了解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有效缓解了他们对于“方言传承断层”的深深焦虑。

  “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使用。我期望通过这些充满趣味性的游戏和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消除年轻人对方言的疏离感,让他们发现方言背后蕴藏的无限趣味和独特美感。”活动主办人胡颖睿真诚地说道。作为一名中文师范生,她将此次活动视为自己教育理想的一次重要实践。她满怀憧憬地表示,未来计划将此次活动的教案和游戏模式进行系统化整理,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乡土文化教学资源,用青春的热血和智慧为乡村文化振兴留住那最美的“乡音”,让古老的方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供稿:南通大学文学院龚云帆供图:胡颖睿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