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敬老爱老,是镌刻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历经千年岁月淘洗依然熠熠生辉的精神标识。从《孝经》中"夫孝,德之本也"的谆谆教诲,到新时代"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尊重老者、关怀长者始终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当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8亿,如何让银发群体在安享物质保障的同时,获得更丰盈的精神滋养,成为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现实课题。安徽工业大学筑乡小队以实际行动回应这一命题,于7月1日下午两点走进马鞍山善德老年公寓,用真诚陪伴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让青春力量与暮年时光在温暖互动中碰撞出文明的火花。
下午两点整,善德老年公寓的庭院里蝉鸣阵阵,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筑乡小队的队员们带着提前准备的道具,轻步走进公寓楼。活动伊始,队员们分组行动,敲响每间房门时都特意放轻了力度。"王奶奶,我们来接您下楼啦,今天大厅里可热闹了","李爷爷,您慢点,我扶着您",一句句温和的叮嘱中,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穿过走廊。有的老人行动迟缓,队员便蹲身帮他们系好鞋带;有的老人听力不佳,队员就凑到耳边反复说明,始终保持着耐心与敬意。从二楼到一楼的短短路程,成了代际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老人掌心的温度与队员肩头的力量,在缓慢前行中完成了无声的情感传递。
图为队员带老人到活动大厅。吴梓晨 供图
活动大厅里,红色的绸带在风扇吹动下轻轻摇曳,早已摆放整齐的座椅旁,队员们提前准备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清香。当最后一位老人被搀扶入座,红歌传唱环节缓缓拉开序幕。《东方红》《映山红》等经典旋律响起时,几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背,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86岁的张爷爷跟着节奏轻拍扶手,沙哑的嗓音断断续续却格外坚定,队员们主动放低声部,让老人的歌声成为主旋律。一曲终了,张爷爷抹了抹眼角:"这是我年轻时最熟悉的调子,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和年轻人一起唱。"简单的话语里,藏着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
图为队员主持活动开场。吴梓晨 供图
红歌的余韵尚未消散,新疆舞的欢快鼓点骤然响起。队员踩着明快的节奏旋转跳跃。72岁的刘奶奶看得入神,手指跟着节拍轻轻晃动。"我年轻的时候也爱跳舞,就是现在腿脚不利索了",刘奶奶的话语里带着些许遗憾,却在队员们的陪伴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图为队员为老人献舞。吴梓晨 供图
趣味互动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套圈游戏中,队员们特意将目标物摆放得更近一些,当78岁的陈爷爷成功套中保温杯时,像孩子般拍手欢呼。85岁的赵奶奶行动不便,队员们便搬来小凳子坐在她身边,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你们这些孩子,比我家孙辈还贴心",赵奶奶拉着队员的手,掌心的老茧摩挲着年轻人的手背,那是岁月与青春的温柔对话。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护送老人回房,走廊里回荡着"下次还来"的约定。一位老人悄悄将几颗水果糖塞进队员口袋,糖纸的褶皱里藏着说不出的温暖;另一位老人坚持要把自己种的绿萝送给队员,叶片上的水珠折射着夕阳的余晖。这些朴素的馈赠,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分量。
图为安徽工业大学筑乡小队合影。吴梓晨 供图
此次志愿服务,筑乡小队用两个小时的陪伴,将"敬老爱老"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搀扶的力度里,在倾听的耐心里,在互动的真诚里,青年一代与老年群体完成了一次跨越年龄的情感接力。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公益活动,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践行,是用青春力量为老龄化社会注入的温暖暖流。当青春的朝气遇见岁月的从容,当年轻的手掌握住苍老的掌心,文明的火种便在这样的传递中,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通讯员 许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