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的文化密码:兰州非遗瑰宝讲述母亲河故事
2025年8月20日,实践队员前往兰州黄河附近实践。从羊皮筏子到百年水车,从"黄河母亲"雕塑到中山铁桥,这条串联城市文脉的风景线上,游客们正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黄河文化的生生不息。
在南滨河路非遗展示区,"兰州羊皮筏子"展板前围满游客。展板详细记载了这一"黄河现代水运鼻祖"的技艺:用13至600个充气羊皮胎扎缚成筏,曾创下"日行百公里"的运输传奇。
步行十分钟至水车园,明代进士段续创制的巨型水车正吱呀转动,戽斗提起的河水洒落成虹。园内展板记载着这位"水车之父"的事迹:1556年,段续借鉴南方筒车技术,用兰州本土榆木造出首轮水车,至1949年兰州已有252轮水车,灌溉农田超十万亩。
黄河南岸的"黄河母亲"雕塑前,游客们轻抚基座上的彩陶纹路。这座1986年落成的红色花岗岩雕塑,以侧卧母亲怀抱婴儿的意象,浓缩了黄河哺育中华文明的主题。
百年铁桥:钢铁与浪花的对话
沿滨河路西行,中山桥头的"黄河第一桥"纪念碑见证着沧桑巨变。1909年建成的这座钢铁桥梁,曾是黄河上唯一通行枢纽,如今已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水浑浊湍急,筏子随浪起伏,能清晰闻到淡淡的羊膻味和水汽的土腥味。筏子靠岸时鞋底已沾满泥浆,回望黄河,浊浪依旧翻滚着向东奔去。那些古老的工具、雕塑和车轮,终究在与时间的拉扯中留下了刻痕。兰州的故事,便藏在这水汽蒸腾的日常里,从未被浪淘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