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宣讲传薪火,红色基因润心田——东南大学 “生根” 宣讲团暑期实践活动纪实

    2025-08-24    阅读:
    来源:朱昶玮 武语抒 高礼泽
  为传承红色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这个夏天,东南大学“生根”宣讲团成员分赴河北支教小学、南京社区课堂、浙江中学教室、云南乡村儿童之家等地,以故事宣讲、互动体验、科普课堂等形式,让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理念在青春实践中扎根生长,用真诚与创新架起精神传承的桥梁。
  
  ​宣讲实践:让精神走进童心课堂
  
  从社区活动室到乡村教室,“生根”宣讲团的足迹遍布不同场景,却始终以“让精神可触可感”为目标。在南京市鼓楼区云南路社区,孙同学、马同学以郭永怀先生事迹为切入点,讲述他为保护科研机密,在飞机失事瞬间用血肉之躯护住资料的悲壮故事。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眼神中满是震撼,当宣讲者阐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时,小小的身影坐得愈发端正。
  
  河北支教小学的课堂上,高同学带着“铀的三生三世”主题而来。从深山矿石的“沉默蛰伏”,到核原料的“裂变发光”,再到成为两弹一星“护国担当”,他用孩子能懂的语言串联起硬核知识。“铀变成核弹,是不是像超人变身?”一个男孩的提问让课堂充满欢笑,而当讲到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吃沙子拌饭时,扎羊角辫的女孩抹着眼泪说“以后再也不挑食”,让红色精神在童真中悄然扎根。
  
  团队成员在董店乡皇台小学进行宣讲。高礼泽供图
  
  在浙江省江山中学,徐同学聚焦“生活中的辐射”,为高三学子搭建科学与生活的桥梁;云南省丽江市龙应村儿童之家内,成员占昕艺则用“碳中和”主题宣讲,将环保理念与家国情怀融入乡村课堂。从红色故事到科学知识,宣讲团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倾听与互动中,触摸精神的温度。
  
  团队成员在浙江省江山中学宣讲。徐如钰供图
  
  创新表达:让知识焕发青春温度
  
  “宣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让抽象的精神与知识‘活’起来。”这是“生根”宣讲团的实践准则。为让硬核内容更易理解,成员们创新形式,给知识裹上“青春糖衣”。
  
  徐同学在核辐射科普中,用“巧克力四重防护”比喻核安全设计,让枯燥的原理变得香甜可感;她设计的“恐怖箱”互动环节,通过触摸不同辐射防护材料,破除孩子们对核辐射的认知误区。当同学们从最初的紧张到主动提问“核技术如何助力碳中和”时,科学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团队成员在浙江省江山中学宣讲。徐如钰供图
  
  占同学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等抽象概念,巧妙结合生活场景:既教孩子们“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的日常减碳行动,又讲述新能源科研工作者的奉献故事,用“身边小事+国家成就”的视角,让环保理念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高礼泽则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把“铀的三世”画成了童话——矿石是灰衣精灵,裂变是火花舞蹈,两弹一星化作守护祖国的巨人,这种童真的转化让精神更显温热。
  
  团队成员在云南儿童之家宣讲。占昕艺供图
  
  青春感悟:让使命融入成长轨迹
  
  此次暑期实践,“生根”宣讲团不仅让红色精神与科学知识走进更多童心,更在实践中探索出“故事化表达、互动式体验、生活化衔接”的宣讲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内容创新,整理实践素材制作红色科普微课堂、开发精神传承文创产品,让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理念在更多青春心中生根发芽,以青春之力续写精神传承的新时代篇章。
  
  从课堂宣讲到心灵共鸣,东南大学“生根”宣讲团以青春之名,让红色薪火与科学之光在实践中交融,照亮成长之路,让精神的根系深扎大地、生生不息。  (通讯员:朱昶玮 武语抒 高礼泽)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