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青禾逐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南水北调博物馆,开展"探源南水北调,传承水利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深度参观馆藏文物、担任志愿讲解员等方式,深入了解这项世纪工程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并向公众传播南水北调知识。
文物观摩:透过实物感悟工程艰辛历程 在南水北调博物馆陈列厅内,实践队员们跟随着专业讲解员的脚步,系统观摩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实物资料。展柜中陈列着工程技术人员使用过的测绘仪器、建设者们的劳动工具、移民群众的生活用品等各类文物,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

(图为队员观察文物交流知识。蒋念 供图)
"这把锈迹斑斑的镐头是丹江口大坝建设时期使用的工具,上面的磨损痕迹记录着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文物详细介绍。队员们驻足在一件印有"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纪念"字样的工装前,仔细观察上面留下的汗渍和磨损,仿佛看到了建设者们顶风冒雪、日夜奋战的场景。在移民文物展区,一批搬迁群众使用过的生活器具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一个印有"舍小家为大家"字样的搪瓷杯,默默诉说着移民群众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志愿讲解:青春之声传播工程价值 在完成系统参观学习后,实践队员们主动承担起志愿讲解工作,分成多个小组为馆内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为了确保讲解质量,队员们提前查阅大量资料,认真整理讲解词,反复演练讲解流程。
(图为队员讲解文物知识。刘一涵 供图)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出土的文物展区..."队员穆晨悦正在为游客进行讲解。她结合刚刚学到的知识,详细介绍了展柜中各类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意义。在移民文物展区,队员杨婧动情地讲述着移民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个木箱的主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搬迁时她只带了这口箱子,里面装着祖传的绣品和全家的照片..."
队员们专业的讲解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游客们的赞赏。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表示:"大学生讲解员们的讲解很生动,让我们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志愿服务形式很有意义。"当天,团队累计为200余名游客提供了讲解服务。
深度观摩:在文物细节中探寻工程智慧 除了担任讲解员,队员们还利用休息时间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深度观摩和学习。在工程器械展区,队员们仔细研究各类施工工具的构造原理,探讨其中蕴含的工程技术智慧;在移民生活展区,队员们通过对比移民前后生活用品的变化,深入理解移民群众的生活变迁。
"大家看这个水准仪,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陈旧,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测量设备。"队员杨婧指着展柜中的仪器向同伴们介绍。实践队员们发现,有些文物旁边都配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观看文物背后的故事视频。队员们认真观看每一个视频资料,并详细记录其中的重要信息,为后续的总结积累素材。
(图为实践队在博物馆内合影。彭冬兰 供图)
交流研讨:总结观摩心得深化认识 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就地开展交流研讨会,分享各自的观摩心得和讲解体会。队员们一致认为,通过一天的深度观摩和讲解实践,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队长穆同学在总结中表示:"今天的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奇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看到了建设者的智慧、移民的奉献,以及国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今日所学所感转化为后续学习的动力,未来要更多参与此类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
此次主题日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内容充实、意义深远。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青禾逐光"实践队通过文物观摩和志愿讲解,不仅深化了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更在服务公众的过程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团队表示,将继续开展此类实践活动,为传播水利文化、弘扬奋斗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穆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