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规为约,以约促治:一纸村规如何织就基层“三治”经纬?——中国计量大学“村规民约统合基层三治”实践团队

    2025-08-31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以规为约,以约促治:一纸村规如何织就基层“三治”经纬?——中国计量大学“村规民约统合基层三治”实践团队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实际运作效能及其对“自治、法治、德治”相结以规为约,以约促治:一纸村规如何织就基层“三治”经纬?——中国计量大学“村规民约统合基层三治”实践团队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的支撑作用。实践组织青年学子深入乡村一线,通过实地参观、深度访谈等方式,系统考察村规民约在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中的实际运作与效能,从而理解其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实践不仅提炼了村规民约基层实践样本,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还传播了现代治理理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锤炼能力、厚植家国情怀。
  阶段一:理论为楫,思想筑基——实践前的理论储备与精心策划
  实践活动孕育时期,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刘义的带领下,开始了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团队成员系统学习了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相关政策文件,研读了大量关于“三治融合”、村规民约学术文献,明确了调研的理论框架和重点问题。刘义老师就调研方法、访谈技巧、问卷设计、安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多次培训和指导,团队在此基础上反复打磨调研方案和访谈提纲,确保了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践活动伊始,实践团队首先抵达三治融合发源地——越丰村,参观了当地的“三治融合”展示馆。通过观看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影像资料以及聆听讲解员的详细介绍,队员们对“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理论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在当地的实践探索有了直观而系统的认识,特别是对村规民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初步的概念框架,为后续深入村庄访谈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阶段叩问百家,觅策振兴——实地访谈调研与收集一手资料
  实践期间,实践团队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深入预设的龙旋村、上岙村、六作村等九个样本村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走访了普通村民、村委会干部、老党员、乡贤代表、合作社负责人等不同群体,通过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丰富、真实的一手信息。
深入田固网格,解码村规民约与“三治”融合
  实践调研期间,田顾村以其系统完备、执行有力的村规民约与高度成熟的“三治融合”实践,成为了队员们重点调研的“模范样本”,其治理经验令人印象深刻。
在田顾村,实践团队员通过访谈村干部了解到,该村治理结构清晰高效。全村被划分为8个网格,每个网格均设有网格长,构成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网格内事务力求内部解决,形成了“村干部-网格长-志愿者”联动机制。
其矛盾调解机制也呈现“组团式、多元化”特点。村民遇事可先寻求网格长或村委会帮助,若问题复杂,则会有律师、廉政工作组成员等力量介入,提供专业法律意见与调解方案,确保98%以上的矛盾纠纷在村内得到有效化解,仅极少数疑难案件才会引导至司法途径。
在德治建设方面,田固村注重春风化雨的引导。村头古樟树下倡导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由村内提供免费场地和公用厨师,极大遏制了铺张浪费。该村持续深耕“最美家风家训”建设,每年评选“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并对获奖家庭给予公开表彰及现金奖励,以此树立榜样,涵养文明乡风。此外,村规民约的“奖惩”条款与村民福利紧密挂钩,既有刚性约束又不失人文关怀。例如,为村民补贴有线电视费,但违反村规者将被取消该项福利;设立专项奖学金,对考入大学本科及重点高中的学生给予现金奖励;同时,对退伍军人、高龄老人等群体发放补贴或助保金,体现了集体的温度。
  “这个制度提升了我们一个自治、法治、德治的一种协同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治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村干部如是说,正是这套奖惩分明、结构清晰、充满关怀的村规民约与治理体系,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自治意识、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实现了“三治”的协同增效,本质上是将刚性的法律法规与柔性的乡村治理进行了完美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与人性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田顾村的成功经验,为实践团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范本。
契约为纲,党员为领,乡贤为辅——狄家斗村的村规民约统合“三治”探索与思考
  实践调研中,狄家斗村展现出以传统契约精神为基石、党员带头为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其经验与挑战并存,为实践团队提供了另一类典型样本。
在法治方面,狄家斗村延续了自1980年代以来重视契约的传统,在土地流转、产业分红等重大事务中,始终坚持签订书面协议,以白纸黑字明确各方权责,体现了深厚的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
  在自治层面,该村推行“党员连片包干”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不仅带头调解邻里纠纷、监督村务公开,还通过星级评比等方式联系农户、落实责任,成为了激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关键力量。
  德治建设上,乡贤参事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与公益事业和矛盾调解,村规民约中也倡导邻里互助、养老敬老,并与政府养老服务形成互补,同时大力推进婚丧嫁娶从简,共同商定标准以避免铺张浪费。
  然而,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也发现了狄家斗村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例如年轻村民对村务参与度不高,传统耕作活动减少带来生计方式转变,以及乡贤参事会等德治载体尚未完全纳入制度化管理等问题。这些都为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村规民约与基层三治的融合、增强治理可持续性提供了深入探讨的方向。
 
指尖点亮“规”与“约”,实践赋能乡村治
  在深入各村走访期间,实践团队员们不仅是一名调研者,更成为了一名“村规民约”的普及者和讲解员。除去传统的纸质村规民约宣传,他们还拿出手机,耐心地向村民们演示如何通过村务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查找和阅读电子版的村规民约。队员们围绕村规民约的具体条款,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向村民们解释其内涵与作用。他们特别注重科普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份规范: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如发生邻里纠纷、土地争议时,可以依据村规民约中的相关条款与对方沟通,或向网格长、村委会寻求调解,这是“自治”的起点;若问题涉及法律层面,村规民约更是引导村民运用“法治”思维、联系驻村律师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依据;而其中关于邻里互助、敬老爱幼、保护环境等规定,则体现了“德治”的精神,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共同行为准则。
  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科普,队员们旨在帮助村民意识到,村规民约并非一纸空文,而是融入日常、可以随时使用的“治理工具”和“权利手册”,从而真正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三治融合”从理论走向实践。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更加深入地掌握了浙江省内村规民约建设与基层“三治”融合的基本状况、特色做法及存在问题。实践团队希望这些成果能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地方治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乡村治理动态,并计划与调研地建立长期联系,跟踪研究村规民约的发展演变。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既是将理论课堂延伸至乡土中国的“行走思政课”,有效锤炼了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也是一次治理理念的普及过程,增强了村民的规则意识和社区凝聚力;更是青年学子贡献智慧、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为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注入青春动能。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民声,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解,增强了服务乡村、贡献社会的使命感。他们表示,将会把本次调研所得转化为学习研究的动力,未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