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数字浪潮涌秦巴 山乡蝶变启新程

    2025-08-31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从"翻山传讯"到"云端互联":数字基建打通"神经末梢"​

莫家沟村地处秦巴山脉腹地,2018年前的通信状况曾让外来者咋舌——全村仅村部一部固定电话,村民要联系在外务工的家人,得翻两座山、走十里泥巴路到镇上。"有年我妈生病,我打镇上电话打到手机没电,跑回家时她已经自己去了村卫生室。"村民王大姐回忆起从前,仍难掩感慨。

如今,这种"信息困局"已被彻底打破。实践团首站来到村口的"数字乡村服务站",墙上挂着的"智慧乡村服务平台"大屏实时跳动着村情数据:留守老人健康监测、农产品上行量、游客预约信息......最醒目的位置,是当天直播的互动弹幕。"我们不仅建了4G基站全覆盖的网络,还打造了'线上服务站+线下直播间'的双轨模式。"服务站管理员小张介绍,实践团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正是协助村民用"大数据+新媒体"重构农产品销售链路——通过分析主流平台的消费偏好,定制"田间实验直播""非遗技艺展示"等沉浸式内容,用"95后话农事"的年轻化表达打破农产品刻板印象。"昨天一场直播卖了800斤野蜂蜜,评论区全是'想看蜂箱里的传感器'的留言!"小张笑着说,数字技术让"藏在深闺"的山货有了"会讲故事"的能力。

从"经验养蜂"到"数字养蜂":技术赋能激活产业新链

午后的阳光穿过松树林,实践团跟着蜂农老周钻进山坳,眼前一片银白的蜂箱格外醒目——每只箱体侧面都嵌着太阳能传感器,小屏上实时跳动着温湿度、蜂群活跃度、蜂蜜成熟度等数据。"以前看蜂箱全凭经验:听蜂鸣判断蜂群状态,掀开箱盖看蜜脾猜产量,稍不留神就会错过最佳取蜜期。"老周轻轻点开手机里的"智慧养蜂APP",屏幕上的曲线图清晰显示着蜂箱内的温度变化,"现在不一样了!传感器自动上传数据,APP还会发预警——前儿个下暴雨前,手机就跳红提醒'蜂箱湿度超标',我赶紧去加固了防雨布,一箱蜜都没损失。"

数字技术不仅让养蜂更"聪明",更让销路更"畅通"。老周打开电商平台后台,订单记录密密麻麻:"以前得挑着担子去镇里赶集,一天卖个百八十块;现在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去年我家蜂蜜卖了3万多块!"说话间,几只工蜂驮着金黄花粉掠过,蜂箱上的数字屏与嗡鸣的蜂群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科技与传统共舞"的生动画卷。

从"数字乡村"到"未来乡村":技术温度浸润山乡肌理

暮色渐浓时,村部的智慧大屏亮起暖黄的光,循环播放着"防溺水安全提示";广播里传来村支书的声音:"明天县电商中心来村培训,想学直播的村民来活动室报名......"实践团成员小陈翻看着这两天的调研笔记,上面记满了村民的"数字获得感":独居老人通过"一键呼叫"功能联系村医,留守妇女在直播培训课上学会视频剪辑,村小的孩子们用数字平台连线城市学生共上"云课堂"......

"数字乡村不是简单的'装摄像头、连WiFi',而是要让技术真正'长'在村民的需求里。"实践团带队老师说。当青年学子把课堂所学转化为"直播助农"的具体方案,当传感器数据变成蜂农的"养蜂指南",当山货通过云端卖向全国,莫家沟村的"数字蝶变"早已超越技术层面——它是老周手机里跳动的希望,是王大姐直播时眼里的光芒,是孩子们触摸屏幕时对未来的向往。

山风掠过,智慧大屏上的晚霞渐次熄灭,但村道上亮起的太阳能路灯,正随着数字信号的脉动,照亮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这场由青年发起的数字探索,或许只是莫家沟村与时代共振的序章。正如村口那株百年老核桃树上的新枝——根须扎进乡土深处,枝叶却向着数字时代的阳光生长。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