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防草地贪夜蛾,践护农业生态——扬州大学植保学院农业有害生物调查实践团开展专项研究行动
为响应国家农业强国建设号召,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实践团”于暑期启动草地贪夜蛾专项研究行动。团队以“理论筑基、实践赋能”为思路,通过多阶段、多形式的研究,深入探索草地贪夜蛾防控路径,为农业生态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图1.农业有害生物调查实践团合影
7月1日至7月3日,研究行动伊始,实践团聚焦“知识储备”,开启为期3天的前期准备学习。成员们通过文献检索、专业数据库查询等方式,系统梳理草地贪夜蛾的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繁殖规律及危害特点,重点掌握其“昼伏夜出、暴食性强、迁飞扩散快”的核心特性,以及对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的危害机制。经团队讨论与指导老师点拨,明确以“科学防控与生态保护协同”为研究核心,同步完成任务分工,为后续工作划定清晰框架。
图2.实践团队进行前期准备知识学习
7月3日至7月6日,随着理论学习收尾,实践团转入调查成果研讨阶段。3天内,团队围绕前期收集的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数据、不同区域危害案例、现有防控技术文献等资料,开展多场专题研讨会。成员们针对“温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扩散速度与气候关联”“作物受害程度分级标准”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结合江苏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初步筛选出“农业调控+生物防治”的适配防控方向,为研究落地提供实践思路。

图3.实践团队进行调查成果研讨会
7月8日,为细化研究内容,实践团划分三组开展专项攻坚,并组织组内汇报。第一组聚焦“草地贪夜蛾生长周期与危害阶段关联”,通过数据图表展示卵、幼虫、蛹、成虫各阶段对作物的影响差异;第二组围绕“不同作物受害症状对比”,以玉米叶片缺刻、水稻穗部空秕为例,解析危害识别要点;第三组则评估现有防控技术的适用性,提出优化建议。各组通过PPT演示、案例讲解分享成果,现场互评补漏,推动研究向“精准化、系统化”迈进。

图4.团队成员进行组织组内汇报
7月15日,围绕“应用化学治理草地贪夜蛾对生态环境的利弊”核心辩题,实践团举办专题辩论赛。正方以“化学农药快速控害、减少作物绝收风险”为论点,结合高效低毒农药应用案例,强调其在紧急防控中的必要性;反方则从“农药残留污染土壤水源、破坏生物多样性、诱发害虫抗药性”等角度,阐述生态风险。双方引经据典、逻辑交锋,最终达成“化学防治需严控剂量、结合生物防治实现‘控害与护生态’平衡”的共识,为后续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图5.团队成员进行辩论赛
8月25日,研究行动收官阶段,实践团前往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实地考察。在研究所专家带领下,成员们参观生物农药制作车间,详细了解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等生物农药的研发流程、生产工艺及田间应用效果;同时围绕“生物防治技术规模化推广”“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方案”等问题与专家深入交流,直观感受“科技赋能农业防控”的实践路径,为研究成果转化积累一手经验。


图6.图7.团队成员在里下河农科所实地考察
此次暑期专项研究行动,实践团从理论学习到实地探索,从思想碰撞到技术交流,全面深化了对草地贪夜蛾防控的认知。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整合研究成果,结合专业所学为农业生产提供防控建议,以青年之力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国、守护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