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王健法学院 庞蓉队
法治微光点亮社区治理末梢
2025年7月6日至20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岁月正茂,与法同行”实践团队在苏州市滚绣坊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因社区存在拾荒老人废品堆积问题,我们团队通过清理废品、普法宣传等行动推动法治理念落地,使社区居民法治意识发生转变。
我们这个实践团队由十余名法学专业大二学生组成。一开始,我们首先联合社区居委会,对辖区内重点堆积点及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细致摸排。调研发现,部分拾荒老人因缺乏相关法律常识和有效的废品回收渠道,导致废品长期堆积,不仅造成消防安全隐患和环境卫生问题,也影响了社区整体面貌。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化身为普法讲师和行动者,深入社区,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微型案例讲座等形式,向居民特别是老人普及《消防法》、《民法典》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案例讲解废品堆积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同时,我们协助老人对堆积的废品进行分类整理,并积极对接回收企业上门回收,有效清除了多处“老大难”堆积点。起初,老人对协助行为充满了抵触,拒绝我们为其整理其堆积的废品。在社区工作人员和我们的耐心讲解下,老人认识到其在楼道堆积废品的行为会引起重大后果,须立即进行清理。众人齐心协力,把老人堆积的杂物一一搬离,并且清理堆积的角落。曾经脏乱不堪的角落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社区面貌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还在社区协助下设置了临时收纳点,并试点推行“废品回收——环保积分——生活物资兑换”机制,将法治宣传与民生帮扶紧密结合,既保障了老人的基本权益,也引导他们养成规范存放的习惯。
短短两周时间,我们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显著改善了社区环境,消除了安全隐患,更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了社区居民特别是老人们的信任与感谢。我们在该过程中探索出的“法律赋能+温情治理”模式,为社区后续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实践尾声,我们与社区共同梳理出《废品规范堆放指引》,将实操中摸索的沟通技巧与法律要点汇编成小册子。有位曾抵触清理的大爷主动来领,戴上老花镜逐页翻看:“原来门口堆东西真有讲究,以后不瞎放了。”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我们懂得法治浸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清理楼道时的扫帚,要一遍遍扫过生活的角落。当社区开始自发组织季度 “法治小集市”,当孩子们追着问“姐姐,哪些东西不能堆在楼道呀”,我们真切体会到,青年学子播下的法治种子,正在社区土壤里悄悄生根。
在本次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法治力量在社区生活中的生动实践与深远影响。线下普法讲座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原本晦涩难懂的条款,被巧妙转化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时,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让每个普通人在生活里有处说理、有据可依的底气。当看到居民之间因为废品堆积从最初的争执不休,到后来在法律的框架下达成和解,我们意识到这不仅是对法治解决纠纷的认可,也是对和谐社区的向往。它让我们明白,法律是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温暖力量。而居民对于线上短视频传播的认可,我们认识到要抓紧时代带来的机遇将法律普及千千万万个社区,而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法律宣传方式。
此次法治宣传活动,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社区这片法治的土壤。它让成员们看到,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法律可以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真正走进居民的心里。同时,也说明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通讯员:马祎文 嵇梦瑶 邓小莹
团队名称:“岁月正茂,与法同行”实践团队
团队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庞蓉 18921959586
撰稿人:马祎文 嵇梦瑶 邓小莹
供图者:张晶晶、马祎文
审核通讯员:罗祖凤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