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从殷墟到红旗渠:华农信息学院河南暑期实践的精神传承路

    2025-09-06    阅读: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 李子江
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河南暑期社会实践:探寻中原根脉,传承精神力量
  盛夏七月,豫地骄阳正好。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河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启为期五天的实践之旅,从安阳殷墟的千年文明到红旗渠的“人工天河”,从马氏庄园的烽火记忆到革命史馆的红色足迹,再到郑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历史沉思,团队成员沿着历史脉络,在实地探访中触摸中原大地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让实践育人的种子在行走中生根发芽。
 
第一天:殷墟博物馆——触摸汉字之源,感悟文明厚度
 
  7月17日,实践之旅首站走进安阳殷墟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商代晚期文明记忆的场馆,以甲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为团队成员展开一幅跨越三千年的历史画卷。步入展厅,甲骨片上镌刻的古老文字率先吸引众人目光,在讲解员引导下,团队重点探访甲骨窖穴展区——数以万计的甲骨片陈列于此,上面的卜辞详实记录着商代祭祀、战争、农业等社会生活细节,既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更是汉字源远流长的鲜活见证。
 
  “以前在课本里学甲骨文总觉得抽象,今天亲眼看到这些刻满符号的甲骨,才真正理解‘中华文明延续不绝’的含义。”信息学院2024级学生李同学指尖轻触展柜玻璃,目光紧盯着甲骨上的刻痕。青铜器展区内,司母戊鼎(复制品)的庄重造型、繁复纹饰更让大家惊叹不已,其高超的铸造工艺不仅彰显古人智慧,更折射出商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与礼仪文化。此外,殷墟都城布局、宫殿建筑的系统展示,让团队成员对商代社会结构有了全面认知,也让中华古代文明的厚重底蕴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第二天:安阳红旗渠——追寻“天河”奇迹,传承奋斗精神
 
  7月18日,团队前往太行山脉深处的红旗渠,探寻“人工天河”背后的精神密码。当清晨的阳光穿透山谷薄雾,蜿蜒盘旋于悬崖峭壁间的红旗渠干渠映入眼帘——水流清澈,渠道穿山过隧、凌空架槽,宛如一条银色巨龙盘踞山间。向导介绍,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十年九旱,当地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历时10年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终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彻底解决缺水困境。
 
  沿着渠岸步道,团队先后探访青年洞、络丝潭等标志性地点。青年洞前,“一锤一钎一双手,劈开太行穿山来”的口号仿佛在山谷回荡,岩壁上留存的凿痕、纪念馆内陈列的钢钎、水壶、工分册,直观展现380名青年突击队凿通616米隧洞的艰辛;络丝潭渡槽旁,“81位修渠人献出生命,最小者仅17岁”的故事让成员们驻足沉默。下午走进红旗渠纪念馆,通过老照片、场景复原,大家更深刻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没有大型机械就靠人力,粮食短缺就挖野菜,这份不畏艰难的信念,让信息学院2023级刘同学感慨:“这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该传承的奋斗底色。”
 
第三天:安阳马氏庄园——回望烽火岁月,汲取红色初心
 
  7月19日,晴空万里,团队来到兼具北方庭院恢弘与南方园林雅致的安阳马氏庄园。这座百年建筑因曾作为刘邓大军指挥部,成为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推开厚重木门,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厢房保存着指挥部原貌,斑驳墙壁上“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标语虽已褪色,却依然传递出当年军民的昂扬斗志。
 
  “正是在这里,刘邓大军将领彻夜研究战局,制定了多项重要作战计划。”讲解员指着一张泛黄的作战地图,将大家带回烽火岁月。通讯室内,老式电话机、发报机静静陈列,墙角马灯仿佛仍亮着微光,向导的话语让学信息专业的成员格外触动:“当年没有先进技术,战士们全凭信念保障指令传递,如今我们钻研信息技术,更要延续这份‘使命必达’的担当。”庄园深处的陈列馆里,刘邓首长与群众促膝谈心、战士帮老乡抢收庄稼的老照片,生动诠释“军民鱼水情”,也让团队成员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第四天:安阳革命史纪念馆——追溯革命足迹,厚植家国情怀
 
  7月20日,团队走进安阳革命史纪念馆,在时光长廊中追溯这片土地的革命记忆。场馆以时间为脉络,从早期进步思想萌芽、工人运动星火初燃,到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浴血奋战,再到解放战争解放安阳的关键历程,系统铺展安阳地区的革命画卷。
 
  刘邓大军相关展区的展陈尤为厚重:泛黄的军事电报手稿字迹遒劲,记录着精准作战指令;磨损的军用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还原部队行进路线;战士用过的步枪、水壶,群众支援前线的扁担、独轮车,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解员的讲述中“活”了起来。“当时装备短缺、环境恶劣,但将士们与群众紧密配合,硬是打出了新天地。”“百姓冒死给部队送粮,战士们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些军民同心的故事,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军民鱼水情”的内涵,也让“爱国、奋斗、团结”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第五天:郑州惠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铭记历史苦难,勇担时代使命
 
  7月21日,实践之旅最后一站来到郑州市惠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扒口处广场上,记事广场、东西碑亭庄严肃穆,瞬间让团队成员沉下心来。这里记录着1938年花园口事件的史实:为阻滞日军进攻,国民政府“以水代兵”,却给豫皖苏三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河南数十万人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大片土地沦为泽国。
 
  花园口纪念碑下部的大型浮雕震撼人心:浑浊黄水汹涌,衣衫褴褛的百姓背着行囊、牵着孩童在洪水中艰难跋涉,眼神里满是恐惧与无助;展厅内,淹没的村庄、龟裂的土地、逃荒队伍的老照片,更直观展现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苦难。东西碑亭内,详实的文字记载还原事件全貌,讲解员的话语掷地有声:“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珍惜当下和平,扛起强国担当。”
 
  当日下午,团队召开实践总结会,成员们纷纷分享感悟:“从殷墟的文明自信到红旗渠的奋斗精神,从红色旧址的初心传承到历史教训的深刻警示,这五天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精神洗礼。”此次河南暑期社会实践,信息学院团队以脚步丈量中原大地,以心灵感悟精神力量,既让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坚定了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更激励着大家以所学所长,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担当答卷。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