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设计赋能非遗传承,跟随这支团队领略昭通大漆之美!

    2025-09-08    阅读:
    来源: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暑期实践调研团
设计赋能非遗传承,跟随这支团队领略昭通大漆之美!
  
  “让沉默的大漆开口说话,让古老的技艺在乡村振兴中重新闪光。”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节点,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漆’彩之路”实践团一行11人奔赴云南省昭通市,以“设计赋能非遗、非遗反哺乡村”为主线,在“行走的课堂”中绘制一幅可感、可视、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思政图谱”。
  调研走访——足迹遍布城乡,深入非遗场域
  “古城的烟火与乡村的炊烟,怎样在一滴大漆里汇成共同富裕的新画卷?”带着这样的时代之问,实践团穿梭昭通古城、昭通漆刻传习所、昭通博物馆、盐津县黄草社区、庙坝镇乡村振兴示范点,以设计学科“工艺”视角解码非遗与乡村的共生逻辑。
  在昭通吾悦广场,团队捕捉都市青年国潮消费场景;在黄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聆听村民对“家门口手艺”转化为“口袋收入”的迫切呼声;在庙坝镇街头巷尾,记录老年手艺人守望技艺的温度。一路行走,一路标注“价值认同—场景链接—青年行动”三重坐标,一幅“城市需求—乡村资源—非遗技艺”的立体思政图谱徐徐展开。
      
      
  文化探源——多维构建非遗传承认知体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这句箴言被写在昭通市博物馆序厅的留言墙上,实践团的11名青年便以指尖触摸木纹的粗粝,以鼻尖嗅到漆液特有的甘冽,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在博物馆。讲解员轻声提示:“古人用几十道髹涂,把一截脆弱木胎变成不朽之器。”那一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屏住呼吸,仿佛听见漆层里封存了两千多年的呼吸声。他们蹲下身,用手机微距镜头记录漆膜上细若游丝的断纹,心里第一次为“时间的美学”写下注脚。
  溯源之后是归真。团队随即拜访了昭通市传习所,问候了第三代省级大漆非遗传承人严老师。此行不仅深度盘点了严老师的代表作品、应用场景与目标受众,在“小白”与大师的思维碰撞中得出了宝贵的文创设计策略;更在严老师指导下,全员沉浸式体验漆刻制作流程,切身感知非遗活态传承的厚重使命与时代挑战。


  图为实践团一行人在严老师指导下体验漆刻技艺,莫伟平供图
  
  在昭通古城,实践团兵分三路分别对各个年龄段人群进行针对性访谈,借方言破冰采访城内漆店店主,精准洞悉青年国潮审美、中年礼赠场景与老年技艺存续诉求,成功捕获丰富、原生态的在地声音与用户洞察。
  
  实践团成员在昭通古城调研,陆若愚供图
  价值转化——双轨击穿非遗传播屏障
  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团队于昭通吾悦广场和盐津县中南时代广场推出“设计赋能非遗传承”主题快闪展。古风NPC引流、局长现场点赞、传承人同台推介,三天撬动线下客流2.3万人次。随后,团队转战盐津老城区广场,以亲手设计的大漆胸针、发簪、钥匙扣为媒,向市民“面对面”科普。一位围观老人感慨:“原来家门口的老手艺也能这么潮!”——文化自信被瞬间点燃。
  
  图为队员们揽客的场景,陆若愚供图
  
  带队老师莫伟平在与昭通市文化馆杨馆长进行友好交流,陆若愚供图
  在活动广场,团队成员有条不紊地整理摊位、摆放展示道具,随后将团队成员亲手制作的大漆饰品逐一陈列出来。这些漆器质地温润,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柔和却醒目的光泽,很快便吸引了不少路过市民停下脚步围观。面对市民的好奇询问,团队成员主动上前,热情细致地向大家科普大漆的起源、制作工艺特点以及背后承载的非遗文化内涵,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公众认知与影响力。
  
  
  
  成果呈现——多元载体具象化非遗实践成效
  在本次非遗实践的成果呈现中,实践团首先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瞿德华教授——国家级非遗创新项目核心专家、深耕大漆技艺16年——的学术赋能,系统开展大漆工艺专项培训。培训不仅帮助团队成员扎实掌握大漆工艺品制作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巧,更引导成员跳出传统工艺框架,在材料选择、制作逻辑上探索突破,为后续工艺创新筑牢基础。
  
  队员在瞿老师指导下学习大漆技艺,李林蔓供图
  工艺创新与技艺传承双向发力,成果鲜明。创新层面,团队融合金属胎体、3D打印增材制造与树脂复合工艺,研发出发簪、胸针、滴胶钥匙扣等轻量化大漆产品,让千年技艺“轻量化”适配现代生活;技艺传承层面,成员通过描金练习,反复打磨底漆把控、漆膜观测等关键技能,逐步领悟工艺精髓。一位队员培训后感慨:“短暂体验已让我懂了匠人的坚守,更坚定了传播非遗的信念”,这也成为团队传承初心的生动写照。


  图为队员们制作的大漆工艺品,朱彩晴供图

  在文化传播与合作机制构建上,实践团调研成效显著。团队以“传承人+校园+社区”共创合作机制为核心,一方面精准锁定青少年这一潜在非遗传承群体,前往盐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定制“大漆知识科普+纹饰绘画实践”一体化课程。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氛围热烈,队员们通过趣味讲解与动手指导,成功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非遗传承的种子,有效激发了基层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认同与参与热情。实践团成员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非遗调研、用设计为大漆非遗赋能,同时将非遗传承和专业知识以及课程思政密切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大课堂中长知识,增才干。

  图为队员在对小孩授课,陆若愚供图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